余秋雨先生在游覽了都江堰和青城山后,留下了“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名句。其中都江堰作為成都平原重要的水利工程,兩千年來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后世帶來了無盡的福祉。然而,水文治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重大課題,黃河的治理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歷朝歷代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至今仍未能完全解決。氣候變化和河道演變等因素都對水利工程的后續維護造成了挑戰,難以持久。
那么,都江堰的特別之處在哪里呢?為何它能使得成都成為“天府之國”?它的修建過程又是如何的?都江堰為何能夠使用至今?這與它的科學設計、施工質量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密切相關。同時,都江堰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這是它能夠歷經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都江堰
▏岷江的水患
岷江,作為長江的重要支流,其河口每秒的平均流量大約在2800立方左右,這使得它的年徑流量比黃河還要多出一倍。它的流域面積廣闊,達到了135882平方公里,其中126280平方公里位于四川。岷江流經多個地方,包括汶川、成都、眉山、樂山、雙流等,其水文特征以都江堰為上游,是當地的主要水源。
在古代,詩歌和文章中描繪的蜀地四川盆地和周邊地區,山體峻峭。正如李白在《蜀道難》中所描述的:“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四川境內有許多崎嶇的高山,但穿過這些高山之后,可以看到由江河沖擊而成的平原。平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然而,在修建都江堰之前,一旦遭遇洪澇,整個成都平原便會淪為汪洋大海,發展幾乎無從談起。
四川作為盆地,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這里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尤其是成都平原。水稻的生長和成熟季節在夏秋兩季,這兩個季節也是岷江洪水多發的季節。在都江堰還未改名之前,它被稱為“湔堋”,是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岷江自上而下,直接沖向都江堰。那時的人們面對洶涌的洪水,幾乎束手無策,面臨著“人或成魚鱉”的窘境。
然而,岷江并沒有因為發洪水而摧毀整個成都平原,而是選擇了繞開玉壘山,向南進軍。這就導致了成都平原西部地區洪水多發,而東部地區則十分干旱。它既帶來了豐富的水資源和豐饒的物產,也帶來了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挑戰。然而,正是這些挑戰促使人們去尋求解決方案,都江堰的修建,使得四川地區在面對自然災害時,能夠保持穩定和繁榮。
▏都江堰的修建
在戰國末期,秦昭王認識到巴蜀地區對國家戰略的重要性,他派遣了一位通曉天文地理的能人李冰,擔任蜀郡的太守。公元前256年,李冰上任后,他的首要任務就是根治岷江的水患,發展當地的農業,為秦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李冰帶著他的兒子,與當地的治水專家一同研究,他們借鑒前人的經驗,同時對岷江地區的地形和水流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考察。最后,他們決定將工程地點選在岷江穿越山地和平原交界處的玉壘山,這里是成都扇形沖積平原的頂點,也是理想的分水引流的地點。這樣可以確保灌區的分流灌溉。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這三個部分各自分工明確,配置合理,使得都江堰能夠長久的發揮其功效。李冰和他的團隊精心設計,巧妙地利用自然條件,使得都江堰能夠有效地防洪、分流、引水,為當地的農業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及其工作原理
1、魚嘴
在江心深處,矗立著一處奇特的景觀,它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岷江巧妙地一分為二,這便是都江堰的魚嘴部分。魚嘴,顧名思義,其形狀宛如魚的嘴巴,將滾滾岷江分為內外兩支。它主要承擔著行洪的重任,確保江水在汛期能夠順利通過。內江位于東側,作為人工引水的總干渠,承擔著為農田提供灌溉用水的職責。內江的取水口寬達150米,外江的取水口則略窄,寬130米。
巧妙利用地形優勢,魚嘴按照特定的分水比例調節江水流向。在春暖花開的季節,岷江水位較低,約四成的江水流入長江,六成則流向內江,確保春耕用水的需求。而當春夏之交,雨季來臨,水位上漲,魚嘴則發揮其神奇的功能,將六成的水導向外江,四成流入內江。這樣的分流比例,既保護了灌溉區域不受洪水侵襲,又滿足了農田的用水需求。
榪槎
魚嘴的設計之精妙,還體現在其與周圍環境的和諧共存上。外緣的內、外金剛堤與魚嘴相互呼應,共同維持著分流比例的穩定。這其中的奧妙在于利用了彎道水線的運動規律:水多時走直,水少時走彎。在豐枯水期水流中泓線偏轉的臨界點,不同水位的水流會根據需要流入內江或外江。為了更好地調控水流,人們還采用了一種古老的調節方法——制作榪槎。通過三根相互捆綁的木樁制成一個三角支架,在需要施工的位置放置榪槎并連接,同時每個榪槎里面還會放置卵石籠,以此保證榪槎的穩固性。這種方法一般在春季流水較少的時候使用,以增大內河的水流供給。
如今,魚嘴部分的設計和建造更為現代化。傳統的榪槎已被永久性水閘所取代,更加注重靈活性以及時間上的穩妥?,F在的魚嘴由堅固的條石漿砌和混凝土筑成,堤壩位置不斷向下游延伸,金剛堤也已完成修筑。
雖然歷史上魚嘴的位置曾多次變化,但這并未對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產生太大的影響。百丈堤作為上游位置的標志,與魚嘴共同協作,幫助泄洪、排沙以及水量調節。這種古老的協作機制在過去和現在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確保了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正常運行。
2、飛沙堰
來到飛沙堰,這里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中段部分,主要負責排沙。它建于唐高宗龍朔年間,大約在公元663年,是內江泄洪排沙的主要通道。飛沙堰取自金剛堤下段的一處缺口,位于虎頭巖對岸,堰頂高過河床2米。它可以把超出灌溉區水量的水排出至外江,從而保障平原不會受到洪澇作用的影響。
彎道環流是因為離心力的作用,凹岸水位高,水深壓力大。在這種壓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流流向凸岸,形成了彎道環流。這種環流形成的強大作用力能夠將大量砂石“甩”出至外江,從而避免內河於塞。另外,飛沙堰的“低作堰”原則使得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的內江水漫過堰頂流入外江。如果遇到大型水澇,堰體會自行潰解,讓水流重回岷江正流。這一切都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才能,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夠千年不衰,造福于世世代代的百姓。
3、寶瓶口
在都江堰,有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工程奇跡,那就是寶瓶口。它是都江堰引水工程的標志性部分,由玉壘山向岷江人工開鑿出一個缺口。這個缺口呈現出獨特的上寬下窄形態,底部寬度約14米,頂部則收縮至28米左右,高度大約18米。寶瓶口的作用在于與飛沙堰一同調節水流。
在古代,這一工程完全依賴人們的智慧和努力,采用火燒石、冷水澆潑等熱脹冷縮的方法進行人工開鑿。當洪水來臨時,寶瓶口與飛沙堰相互配合,使部分洪水流向外江,從而減緩內江水流的速度,達到防洪的效果。經過寶瓶口后,水流順應地勢高低變化,形成分支引水灌溉渠系,滋潤了成都平原上廣袤的農田。
在寶瓶口的左岸山崖上,刻有數十條石線,被稱為水則,每條間隔約30厘米。這是我國最早的水位標尺,用于觀測水位漲落。都江堰的水位標尺隨著灌溉面積的增加而不斷擴展,清朝時期已經達到二十四劃。飛沙堰和寶瓶口相互配合,調節水流和排沙。急流經過寶瓶口后在瓶口外形成洄水,稱為“伏龍潭”。
都江堰的水利建設充分利用了當地自然條件,對環境影響較小。這里氣候分明,雨季降水穩定,使其不僅具有引水灌溉、防洪功能,還具備水運和城市供水功能。如今,都江堰仍然是重要的水利工程,為我國農業、城市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都江堰的歲修
都江堰自修建以來,已為人類造福了兩千年。這個工程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順應河流的自然流動屬性,絲毫不違背其規律。它之所以能夠屹立兩千年不倒,皆因它為人們帶來的便利,使得兩千年來人們從未間斷地進行歲修。
在漢靈帝時期,設置了“都水椽”和“都水長”專門負責維護水利工程。到了宋朝,更是制定了至今仍在施行的歲修制度。每年冬春枯水和農閑時,人們會進行歲修,主要任務是修繕水道中的竹籠結構,清理堆積的泥沙。為了測量內水的深度,李冰放置了三個石樁人像,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到了明代,石象被一丈長的臥鐵所替代。
如今,魚嘴分水堤的竹籠結構已被鋼筋混凝土取代,使其更為堅固。然而,傳統的編竹籠至今仍在使用。如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唯一留存并仍在使用的無壩引水型水利工程。
▏造福后人
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都江堰的水利治理如同一座穩固的橋梁,將岷江一分為二,使其不再肆意泛濫,同時也為農田灌溉提供了無盡之源。它不僅推動了早期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更是農業灌溉效益的象征。
隨著灌溉渠系的逐步完善,寶瓶口的擴展使得灌溉面積不斷擴大,從秦朝時期的郫縣直至成都腹地,灌溉面積達到上萬頃。進入現代,科技的力量使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得到了加固和強化,魚嘴、寶瓶口、離堆以及所有分水堤都得到了精心保護
如今的都江堰,更勝往昔,其魅力歷久彌新。正如一句古語所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倍冀咚こ虖某鮿撝两?,一直得到了妥善的管理,使其成為了四川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圖片源自網絡)
作者 | 幾維鳥
畢業于新西蘭林肯大學金融專業。對大眾科普知識擁有濃厚興趣,曾在多個科普期刊上發表過科普文章。關注事實,積極探索前沿科技。
來源: 幾維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