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風濕科副主任醫師 韋尼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喻意春季的開始,標志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即將過去,逐步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但在我國廣大北方地區,整體溫度仍較低,自古民間也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說法,提醒大家不要急于脫掉厚衣服,而是應該“捂一捂”,這樣能使得人體逐漸適應外界氣候的變化,避免在冬春交替之際誘發疾病。

對于廣大類風濕關節炎等風濕病患者而言,立春時節更要需要做好防寒保暖,否則就會出現關節肌肉冷痛的癥狀,不利于病情的恢復。除了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物以外,類風濕關節炎等風濕病患者朋友們還可以選擇艾灸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圖片來源于網絡

1. 艾灸能夠防寒避濕

首先,艾灸具有顯著的溫通經絡作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尤其可保持陽氣運行流暢,有助于養護陽氣,減少因低溫造成的陽氣耗傷。其次,艾灸散寒祛濕力量較強,作用在病變關節局部可以減輕關節腫痛癥狀,改善關節活動度。

2.艾灸治療方法簡便多樣

艾灸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后熏熨或溫灼體表腧穴,具有溫經散寒、祛濕通絡、行氣止痛的功效。艾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操作簡單易行,如間接灸,也稱“隔物灸”,即在艾炷不直接接觸穴位,而是將二者之間以藥物隔開的一種施灸方法。間接灸的特點在于可以同時發揮艾炷與藥物的共同治療作用,具有雙管齊下的效果。懸灸,也稱“隔空灸”,艾炷既不直接接觸穴位,也不接觸藥物,而是置于穴位上方,隔空進行施灸的方法。懸灸作用溫和持久,也適用于絕大多數患者。

3.艾灸治療不良反應少

艾灸屬于中醫外治療法,一般對胃腸道、肝腎功能等無不良損害,適合長期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屬于溫熱療法,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以老年人群居多,因此治療過程中最需要避免出現皮膚燙傷。因此,每次治療時間不能過長,艾條與皮膚間距不能過小。此外,有皮疹等皮膚病變的患者,在治療時也需要避開皮疹部位。

4. 艾灸治療的選穴方法

對于病情較為穩定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而言,艾灸治療以“補益”為主,可以選擇脾俞穴、腎俞穴、肝俞穴、命門穴、關元穴、氣海穴等具有補益肝腎、健脾益腎的穴位治療。對于合并有關節腫痛的患者,艾灸治療以“祛邪”為主,以位于病變關節周圍的“阿是穴”作為治療部位,即“痛點便是穴位”。

來源: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