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春節假期,可能很多人都在計劃著帶爸媽出游,但又……
畢竟兩代人的旅游觀和生活習慣,真的太不一樣了——
很多時候,爸媽習慣了節儉,傾向于選擇便宜、實惠的餐館和酒店,喜歡多逛景點,早早起床,拍很多照片,但年輕人更愿意在出來玩的時候住的舒服、在床上睡到自然醒,然后出門尋覓特色小吃,溜達溜達小眾景點,主打一個隨性。
就問下面這些網友們的吐槽,你有沒有一種“在演我”的感覺:
“找了好幾個酒店,他們都覺得不行,總是反復修改。”
“我爸大男子主義太嚴重,不管他說得對不對,只要和他意見相反,就會大發雷霆。”
“當時在(西安)看演出,他們(父母)沒有表現出一點興趣,搞得我也沒心情了。”
……
可回想一下做出“一起出去旅游”這個決定之初的心情,不論是我們還是爸媽,明明都是想讓彼此開心、享受難得能待在一起的時光。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那么,關于帶爸媽出游這件事,到底有沒有什么好建議呢?
成年子女與父母旅游中的
4種互動類型
一項研究表明,成年子女與父母旅游中主要有4種互動類型:協作和參與、依賴和確認、傾訴和分享,以及學習和關愛。
1.協作和參與
指雙方共同決策和參與旅游活動,包括信息搜索、決策協商和參與活動等,這個過程需要雙方不斷協調、溝通和合作,要求家庭成員共同參與。
當大家決策偏好和活動態度一致或者雖然不一致,但都愿意以滿足對方需求為主,并且也會為對方利益得到滿足而感到自我滿足時,都會擁有較好的旅游體驗,還可能增進雙方的了解。
特別地,如果雙方參與活動態度不一致,但一方表現出較高興趣和熱情時,另一方也可能受到感染。
2.依賴和確認
指父母因客觀條件限制而需要依靠子女或對子女的行為予以確認和反饋。比如,由于父母對信息技術不熟悉或缺乏旅游經驗,線路制定、票務預訂、突發問題解決以及與外界溝通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子女幫忙解決。
父母在旅游中更像孩子,渴望子女的陪伴,并表現出對子女強烈的依賴,這種角色調換所帶來的旅游感受的好壞,其實取決于子女的動機和評價。
如果是體會到“父母老了需要被照顧”“變成了‘小孩兒’”,激發“我該長大了”“應該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不僅自己會有一種自我價值感提升的感受,父母也會因子女的陪伴和值得依靠而產生付出得到回報的欣慰和滿足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但如果啟動“自我中心動機”,也就是更在意自己在這件事上的付出和貢獻,重點在旅游安排和處理問題過程耗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上,就難免會有一種“什么都指望我”“真的很累”的疲憊和煩躁。父母感知到子女的負面情緒,也會覺得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產生失望、愧疚等強烈的心理壓力。
3.傾訴和分享
指子女和父母在旅游中會產生除決策協商外更廣泛的交流話題,包括情感傾訴、敏感話題交流、見聞分享、回憶過去和憧憬未來等。像平常不好意思說的“老媽我其實很愛你”,可以在旅游的時候說出來,生活中不敢聊的話題或沒有解決的矛盾,也可以在旅游中以更有效的方式溝通和解決。
共同旅游促進了雙方交流和分享,能夠彌補日常生活中沒有機會溝通的遺憾。
4.學習和關愛
成年子女和父母旅游呈現雙向學習的過程,成年子女帶父母接觸新事物,幫助獲取新技能和新思想,同時父母也會向子女傳授生活經驗,實現代際間的資源交換。
然而,在子女帶父母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做出偏離社會規范或與情境不符的行為,比如“在美國米其林餐廳把蘿卜干拿出來”“在景區插隊”,當子女處于他人導向動機狀態時,會對父母的行為表示理解,能積極與父母溝通,并借此機會向父母灌輸新思想,幫助他們樹立文明意識,改掉不文明行為或習慣。
當子女以自我中心動機狀態,也就是更注重自己的面子和感受時,會因父母的丟臉行為而感到尷尬和生氣,盡管他們也會及時制止父母的行為,但在此過程中也可能會呵斥或責備父母,向父母發脾氣,甚至避免與父母互動,這反過來會讓父母覺得自己思想老化,已經跟不上時代,從而產生低自我效能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帶父母出游(愉快版)的
可能有效建議
1.和父母充分溝通旅行期望值
要知道,帶父母旅行,重點不是旅行,不是我們,而是父母。不管這個景點在我們的認知里是什么樣子,如果父母覺得有興趣,都值得去逛逛看看,充分溝通之后確定目的地,這樣,錢才能花在刀刃上。
2.讓爸媽多參與旅游計劃的制定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自己先做好吃喝玩樂的全部攻略,覺得這樣能讓爸媽少操心,但其實讓他們一起參與進行程的制定,可能會讓后續的出游更愉快。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爸媽能對景點有更深的了解、了解你選擇某個旅游點、某個住宿,另一方面,也會讓他們更有“被需要感”。
3.做好心理建設
旅行之中一定會有些意料之外和不盡如人意:例如天氣不好行程可能取消、游客太多需要排隊、當地食物不太合口味等等,和父母打好預防針,調整心態,讓他們有個心理準備。也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建設,兩代人之間觀念不同,旅行中肯定會有沖突,不要自耗。
4.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化解情緒
嘗試從“自我中心導向”轉變為“他人導向”,也就是當你覺得煩躁的時候,多想想這件事“可能是因為爸媽xxx”,比如當爸媽每件事都要問自己,你的思維方式不再是“怎么什么都要指望我”而是“這是因為他們越來越需要我了”。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當然,還有一個最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報一個旅行團,由旅行團和導游安排每天的行程,省心又省力。而且,還可以把原本可能發生在你和爸媽之間的“矛盾”轉移。
不過,雖然帶爸媽旅游的過程中,爸媽可能各種吐槽、不滿,但你要是偷偷聽下他們回來后和老姐妹、老哥們的聊天,絕對是一臉笑意地炫耀自己手機里的照片:“看,我家孩子帶我去xx玩了……”
那一刻,也許之前的煩躁都有了意義。
來源|論文原文:賈廣美,姚延波,范雪豐等.共創與共毀:成年子女-父母旅游互動價值研究[J].旅游學刊,2023,38(03):36-49.DOI: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0.001.
論文推薦人丨游識猷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審核|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