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戀人們濃情蜜意時,大腦會產生一種叫作苯乙胺的化學物質。巧克力中也含有苯乙胺,這或許是它能夠成為情人節甜蜜符號的原因之一。
但,凡事都有光明與黑暗的兩面,巧克力也不例外。
奴隸、兇殺、陰謀……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就是巧克力最黑暗的一面。
巧克力貿易與奴隸制度
可可樹是一種原產于美洲的小樹,它可以長到大約16~18英尺(約5~6米)高,尖葉細長,呈卵圓形,花小巧。
可可果實。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大多數可可樹至少需要3年時間才能結出可可果莢。每個可可果莢長達10英寸(約30厘米),其中含有約40顆或更多的種子。
剛剝出來的可可豆是純白色的,完全沒有想象中巧克力的香味,這些可可豆要經過3~9天左右的發酵,慢慢變成深棕色,產生巧克力香味。之后再通過曬干、烘烤和碾磨,先將可可豆仁與外殼分離,然后可可豆仁再經過研磨,就可以制作成各種巧克力產品了。
可可果莢至今仍然需要手工采摘,這是一個耗時、繁重和勞動密集的過程。這也讓巧克力貿易很長時間都與奴隸制度密切相關。
可可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始于大航海時期。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ChristopherColumbus)在1502年截獲一艘裝載可可豆的船后,將其帶回歐洲,從而使可可豐厚的歷史和風味被歐洲貴族所知。
18世紀,世界對巧克力像著了魔,各國為了控制其生產和分銷而互相競爭,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歐洲商人看到了可可的巨大市場和利潤空間,迅速涌向美洲,在厄瓜多爾、委內瑞拉、巴西以及西印度群島建立可可貿易公司。
據估計,在200年的時間里,大約有1200萬非洲人被捕獲并運往美洲。牙買加早期被英國指定種植可可。法國在非洲的奴隸貿易在1783年至1792年間達到巔峰,僅1785年就有估值1.6億里弗的可可、糖、咖啡和棉花涌入法國。
到了20世紀初,非洲最古老的殖民城市之一圣多美及普林西比島成為僅次于厄瓜多爾和巴西的世界第三大可可出口國。盡管奴隸制度已經廢除了大約半個世紀,但一些地區仍然使用奴隸來收割可可果實。
工人在農場收獲可可。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記者亨利·內文森(HenryNevinson)于1906 年描述過一個位于距離圣多美港口約6英里的可可種植園的情況:
該種植園主的房子里有單獨的建筑,供監工或“工頭”(gangers)居住,還有供家庭奴隸和可能被脅迫的性奴居住的地方。
對面則是為種植園工人準備的奴隸宿舍。這是一排長棚,有些高達兩層,像軍營一樣排列。有些住處是孤立的,而有些則像馬廄一樣被隔離開來。
其他建筑用于存放可可和工作設備,而一個大谷倉用作奴隸的廚房。每個家庭在這里都有自己的空間來生火做飯。
院子的另一端是一個醫務室,中央鋪設的是用于晾干可可豆的大平底鍋。在這里,奴隸們每周兩三次聚集在一起,領取糧食或干魚。下午6點,負責喂養牛和馬的人會帶來大捆草料。
在每個星期天的這個時間,奴隸們會被“款待”一小杯酒,成年人還可能得到煙葉,周圍站著手持鞭子或長棍的嚇人的監工和咆哮的狗。食物的分發都在悄無聲息中進行,大家排成一隊繞圈移動,令人想起軍事操練。
工錢每月一結。男性的最低工資被固定在不到10先令,女性的工資則要少得多。在1910年,這相當于39英鎊的購買力,或者是一個熟練工人的平均日薪。這筆錢只能在種植園的商店里花,這意味著任何利潤都直接回到了種植園主的口袋。
內文森與一位受訪的醫生交談時,后者確認在其中一個種植園,每年的奴隸死亡率在12%到14%之間。在圣多美做可可種植園奴隸三四年在當時甚至被視為一種成就。當時兒童的死亡率也很高,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兒童死亡,這使得奴隸的價格很高。
由于內文森的觀察報道,以及英國廢奴運動所引發的大量負面新聞,直接導致葡萄牙于1909年暫停了所有向這些島嶼運送“服務者”的行徑。之后的幾年,葡萄牙進行了復雜的立法工作,試圖改革葡萄牙政府對奴隸和強迫勞動的態度。
但奴隸制和可可加工的問題遠遠超過任何立法能夠改革的范圍,它根植于可可生產的文化之中。由于種植園經常位于偏遠地區,脆弱的當地人民成為被剝削的犧牲品,而土地則被犯罪、賄賂和腐敗所控制。
如今,象牙海岸生產的可可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2002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加納、尼日利亞、喀麥隆和象牙海岸的可可農場中,仍有超過28.4萬名兒童被迫當作奴隸工作。
巧克力與謀殺、災禍
幾個世紀以來,巧克力一直被作為謀殺、引誘和欺騙的手段。
有許多經過改編的故事,比如 17世紀的墨西哥主教與他所在堂區的婦女們發生爭執后,剝奪了她們在禮拜期間飲用巧克力的權利,她們為了報復主教,在其巧克力里下毒害死了他。
1913年,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大西洋城,有人目擊到一個男子行為異常,而他身邊有一盒打開的巧克力放在人行道上。目擊者說他看起來很“興奮”,后來慌張地逃跑了。附近的孩子們從房子里出來險些誤食了地上的巧克力,但被傭人及時阻止。警察趕到后發現,巧克力中被加入了足以致死兩個成年人的二氯化汞。
在20世紀初的美國,最令人悲哀的巧克力謀殺案之一可能是發生在1911年,當時一個5歲男孩的冰冷尸體在紐約郊外的沼澤地里被發現。他的嘴周圍有酸性燒傷,尸體下面有一個空藥瓶,附近還找到一塊巧克力棒。警方推斷這個男孩是被以巧克力作為誘餌誘拐離開家,然后被人強行灌下毒藥。這個孩子穿著非常昂貴的衣服,有人懷疑他是來自外地的綁架陰謀的一部分,結果在作案途中出了差錯。
1925年9月8日,英國格洛斯特郡新婚的阿格尼絲·普萊斯(AgnesPrice)小姐通過郵寄收到一盒巧克力,上面簡單寫著“來自哈里”的字樣。由于普萊斯認識一個名叫哈里的人,因此沒有產生懷疑,她咬了一口巧克力,立刻嘗到了重重的苦味,馬上吐了出來。
她的丈夫史密斯先生切開一顆巧克力,發現里面有一種藍色物質,后來被鑒定為的士寧(譯注:又名番木鱉堿、馬錢子堿,是從馬錢子中提取的一種生物堿,毒性較大,可致人死亡)。事后證實,在與普萊斯結婚之前,史密斯與一位名叫安妮·達文波特(AnnieDavenport)的女士有過一段關系,據說她懷孕后出于嫉妒之情向普萊斯小姐送去了毒巧克力。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克里斯蒂娜·埃德蒙茲(ChristinaEdmunds)被稱為“巧克力奶油殺手”,于1871年12月在布萊頓被判犯有三項故意投毒謀殺罪和一項實際謀殺兒童罪。在倫敦中央刑事法庭的審判中,她被宣判為精神失常,并被送往布羅德穆爾精神病院。
她當時34歲,無業。埃德蒙茲曾在許多巧克力奶油中加入的士寧,她從糖果商約翰·梅納德(JohnMaynard)那里購買巧克力,在其中下毒后再退貨回去,然后通過梅納德將有毒的巧克力賣給布萊頓各處的居民。
在英國,從19世紀開始,有數以百計的案例表明,人們通過下了毒的巧克力來使某些人保持沉默、產生恐懼或完全消失。這種情況不僅在英國發生。在18世紀,土耳其羅得島的帕夏(Pasha)曾計劃通過向供給騎士團成員常喝的咖啡和巧克力的水源下毒,來殺害馬耳他騎士團。
事實上,并不僅僅是下了毒的巧克力有能力造成痛苦。1926年,一家柏林糖果公司為宣傳產品從飛機上投擲巧克力“炸彈”,導致地上的圍觀群眾傷痕累累,他們不得不停止這項宣傳活動。那些“炸彈”是“包裹在錫箔紙中的硬巧克力”。
以上關于巧克力的內容都出自英國食物歷史學家艾瑪·凱的《巧克力的暗黑歷史》一書。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獨特,它不僅詳細描述了巧克力的起源及發展歷程,還揭示了歐洲殖民者當時是如何奴役和剝削當地原住民,利用世界對巧克力日益增長的需求而獲取暴利,以及數百年來與巧克力如影隨形的謀殺、劫掠、迷信和沖突的社會歷史故事。
既黑暗又光明、既甜蜜又墮落,或許,這正是巧克力的迷人所在。
來源丨圖書《巧克力的暗黑歷史》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