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個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總是伴隨著家庭聚會、朋友相聚,還有那難以避免的“勸酒文化”。

對于不少人來說,喝酒后的難受成了節日里的一大困擾。尤其是那些一喝酒就臉紅的人,他們似乎對酒精的反應更為敏感和劇烈。

對于喝酒就臉紅的人,真的建議你勇敢地拒絕喝酒,因為酒精在這類人體內造成的傷害更大。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喝酒后,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

當我們喝下一杯酒時,酒精就開始了在我們體內的復雜旅程。這個過程不僅涉及到酒精的快速吸收,還包括了一系列復雜的生化反應。

首先,酒精從口腔進入胃部,雖然一小部分酒精在胃部被吸收,但大部分酒精是在小腸中被吸收的。小腸具有廣闊的表面積,使得酒精能高效地進入血液。一旦進入血流,酒精就開始在全身循環,接下來的代謝過程就在肝臟進行。

肝臟在酒精代謝中扮演著核心角色。這里發生的第一個關鍵步驟是由酒精脫氫酶(ADH)催化的反應,將酒精轉化為乙醛。乙醛是一種有毒的化合物,可以引起一系列不適反應,如頭痛、嘔吐、心跳加速等。

為了處理這種有害物質,肝臟中的另一種酶——乙醛脫氫酶(ALDH)迅速將乙醛進一步氧化為乙酸,這是一種相對無害的物質。最后,乙酸進一步被代謝成水和二氧化碳,通過尿液和呼吸排出體外。

來自參考文獻[1]

然而,人體對酒精的代謝速度會因人而異。性別、體重、遺傳因素、甚至是飲食習慣都會影響一個人的酒精代謝速度。例如,女性的胃酒精脫氫酶活性低于男性,這可能使得她們在同等量酒精攝入下,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較高,乙醛積累速度也更快;不過這也給了肝臟更大壓力,造成她們酒精同樣消除得也更快。年齡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酒精代謝能力通常會下降。

了解這些信息,我們不難發現,酒精在身體內的代謝過程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每一次飲酒,都是身體內一系列化學反應的開始。

喝酒后臉紅的人

面臨著這些風險

喝酒后會臉紅,無疑是眾多飲酒后的反應中最常見和引人注目的一種,很多人當做了喝高興了、會喝酒的表現。但實際上代表著喝酒后風險巨大。

首先,我們得知道這種現象在中國人群中尤為常見,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遺傳因素。我們在解酒的第一階段具有先天優勢,可以快速的將乙醇變為乙醛;但是大約有1/3的中國人解酒速度會在第二階段落后,乙醛并不能快速變為乙酸。

來自參考文獻[4]

除了遺傳因素,我們還要考慮到身體對乙醛積累的生理反應。乙醛是一種強烈的血管擴張劑。當乙醛在體內積累時,它會使面部的血管擴張,導致皮膚變紅。

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外在的臉部紅潤,它實際上反映了身體內部的一種應激反應,影響并不止臉紅。

這種現象與某些健康風險相關,例如,乙醛是一類致癌物,由于乙醛的積累,在酒精相關的致癌作用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增加口咽癌、食道癌、結直腸癌等癌癥的風險。

因此,當我們看到有人在飲酒后臉紅時,這不僅僅是一個外在的生理現象,更是提醒我們,身體以這種方式對酒精作出反應,告誡我們需要對飲酒持更加謹慎的態度。

喝酒的潛在危害與建議

喝酒,尤其是長期和過量飲酒,對身體的影響是深遠且多方面的。一方面,長期飲酒可能導致一系列慢性疾病,例如肝臟疾病,包括脂肪肝和肝硬化,以及心血管問題,如高血壓和心臟病。

另一方面,酒精還被認為是某些類型癌癥的危險因素,比如口腔癌、食道癌和肝癌。此外,酒精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它可能加劇焦慮和抑郁等心理狀況。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在社交場合中,面對勸酒的壓力,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優雅而堅定地拒絕。一個有效的策略是提前準備好回應,比如說自己正在服用某些不宜與酒精同時使用的藥物,或者簡單地解釋自己正在努力過上更健康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保持自信和堅定,健康遠比一時的社交壓力更為重要。

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完全不飲酒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即使實在要飲酒也有限制飲酒量。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年人一天最大飲酒的酒精量建議不超過15g,任何形式的酒精對人體都無益處。

我們可以探索和享受無酒精的替代品,如無酒精雞尾酒、果汁或簡單的清水,這些飲品不僅可以減少酒精帶來的健康風險,還能讓聚會保持歡樂和輕松的氣氛。這里也祝大家都能過一個健康、快樂、舒心的春節!

參考文獻

[1]ZakhariS.Overview:howisalcoholmetabolizedbythebody?.AlcoholResHealth.2006;29(4):245-254.

[2]CederbaumAI.Alcoholmetabolism.ClinLiverDis.2012;16(4):667-685.

[3]BaraonaE,AbittanCS,DohmenK,etal.Genderdifferencesinpharmacokineticsofalcohol.AlcoholClinExpRes.2001;25(4):502-507.

[4]CaoY,LiL,XuM,etal.TheChinaMAPanalyticsofdeepwholegenomesequencesin10,588individuals.CellRes.2020;30(9):717-731.

[5]SeitzHK,BeckerP.Alcoholmetabolismandcancerrisk.AlcoholResHealth.2007;30(1):38-47.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蔣永源 第三軍醫大學內科碩士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