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茫茫的小雪夾雜著肆意雨絲散落在灰蒙蒙的大地,寒冷漫長的冬季悄然遠去,期盼已久的春天即將來臨。老人們常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在新的一年里如何讓自己的身心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是人們更關心的。答案就在《黃帝內經》里。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立春至立夏之間的三個月,即是“春三月”。這段經典的春三月養生之道,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關于養生的核心“天人合一”。人要順應天地四時之氣的變化規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季陽氣升騰,但不強盛,因此要順應其生發的的特性。從起居、飲食、運動、情志四個方面介紹春季養生要義。

一、起居

春三月宜晚睡早起喚醒冬藏的能量,順應天地陽氣的變化,與冬三月的“夜臥晚起”不同。初春時節,寒氣未盡,乍暖還寒,最易感冒,天地之陽氣益盛,陰寒之氣漸弱。春三月風之氣主令,風為百病之長,初春又夾雜著寒氣,這就是春天要“捂”好。《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此時不要急著脫去御寒衣物,而應順應天氣變化,適時減衣。“被發緩形”即是指衣著上應以溫暖、寬松、舒適為佳,春天為萬物生發的時候,過于緊束則有礙陽氣的舒展升騰,過于單薄則易感春寒。正如《攝生消息論》中說:“春陽初生,萬物發萌,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寒易傷腠理。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云: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固陰。

二、飲食

培補陽氣的時令謹和五味以使骨正筋柔。春季是養肝柔脾和陽氣的時令。《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甘補之”。春天的飲食以辛味散肝生發之氣,苦味泄肝臟之火,正合辛開苦散,同時酸味養肝,甘味補脾以防肝氣太過傷脾。春天常食用的蔬菜包括韭菜、春筍、萵苣、蒲公英、曲麻菜、小蔥、香菜,芹菜等。主食包括粳米、大麥、小米、燕麥,大棗等。水果以應季為主包括杏、桃、山楂等。肉類不可多食,生痰濕抑制陽氣升騰。

三、運動

春季運動宜“廣步于庭”,不宜劇烈運動,穿著寬松舒適的衣物,舒緩的運動提升陽氣推動身體發陳 行動神靜,勞作有度以促氣血運行。春天天氣晴好,多行戶外運動,享受春天和煦的陽光。散步踏青、放風箏及各種養生氣功(八段錦、易筋經、五禽戲、太極拳)。不僅能舒張筋骨,暢通血脈,增強機體免疫力,而且能使人精神振奮,心曠神怡,有益于心身健康。

四、精神情志調節

精神情志的調節可以說是養生的關鍵。養生以調神為第一要義,神明則形安。正如文中所述:“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同時肝臟“喜條達而惡抑郁”,也就是說肝的生理特點是喜歡舒展、調暢的情緒。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在春天這個季節,要多予贊美鼓勵。“良言一句三春暖”,對待周圍的親人、朋友,要多給予,多關愛,少索取;對待下屬,要多賞賜,多獎勵,少懲罰。通過這些行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個人心情愉快,即“以使志生”。“給予永遠比索取快樂”,亦是此意。以寬容、平靜的心態對待每一天,以此來保證肝的舒暢調達。氣貴舒而不貴郁,舒則周身暢利,郁則百脈違和。

總之,順應春季“生”的特性養生對于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其一,人體在經過夏長、秋收、冬藏3個階段后,元氣蓄積已足,順應春季生發的特性,推陳出新、孕育生機,為一年的良好狀態開好頭;其二,春季養生最主要是精神情志的調攝。中醫認為肝為罷極之本,主氣機的升降舒暢。若肝陰不足,肝陽不用,則可致臟腑功能失調而精神無守、陽氣不振,諸病由生,使人疲乏困倦。因此,春季養陽、調養肝臟對于人體的健康至關重要,需要重視春季養生在四季養生中的重要性。

來源: 河北醫大二院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