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不讓慢病這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就要切斷它發生發展的土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改善生活方式,從哪里入手是最簡單有效的呢?

生活方式干預當中,我認為最容易操作的是飲食干預,為什么?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病從口入,因為大部分的慢性病都和吃有關系,另一方面控制飲食。

俗話說:病從口入。物質的極大豐富滿足了我們的口腹之欲,卻也成了疾病的“催化劑”。那么,飲食到底是如何影響慢病的發生呢?

慢性病的發生,有兩個最重要的概念:避免病從口入,促進病從口出。常見的慢性病,四種,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癥、代謝性疾病,這是最常見的。其實這四種排在前4位的慢性病都和病從口入有關。

那么病從口入,我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叫代謝綜合征肥胖、血脂的問題,血糖偏高,血壓偏高,高尿酸五條符合三條就是代謝綜合征。 代謝綜合征它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首先代謝,代謝其實最簡單的理解,進去的能量再排出去,那么粗的來說就是吃進去,但是吃進去的東西不光是拉出來,你吸收的一些東西是要通過身體的消耗把它消耗出來的,能量只有循環起來才是ok的,積聚在任何的地方,大家都會出問題。代謝綜合征就是因為攝入過多而排出不夠,導致了一個綜合性疾病,這些疾病好幾種,基本都是我剛才說的慢病。

慢性病里邊排名前兩位的心腦血管病肯定和代謝綜合征有關系。所以代謝綜合征的控制是控制常見慢病的很重要的方法,代謝綜合征就是我們通過防止病從口入的一個總體的綱。

病從口入的關鍵,就是我們太貪心了,只顧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卻忽略了身體的承受力和需求。當攝入過多身體不需要的熱量,又缺失了身體必需的營養時,疾病就來了。

在臨床上由于營養失衡導致了生病的比比皆是。任何一個維生素,任何一個微量營養素出了問題,我們機體都會生病。營養素沒有什么重要的營養素和不重要的營養素,都是我們人體必需的。每一種哪怕一個微量的營養素,我們原來說缺鐵貧血,缺維生素c壞血病,缺維生素b充血心肌病、腳氣病,還有腦病,都是那么一點點微量。

很多老年人莫名原因的,過兩天之后就去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低鉀,我們原來都沒有意識,就那么一點點東西就會要你的命,不重要嗎?可能微克,毫克就會要你的命。所以說我們說微量營養素量是小,但是真的是四兩撥千斤,所以從營養素角度上,沒有說哪種營養是不重要的,平衡了我們機體的功能才能維持平衡。如果這個失調了,我們機體功能會表現出種種的問題。

既然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從“吃”開始調理,同樣也可以做到“病從口出“,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

其實單純從營養的角度來做事情,它可能會替代很多未來疾病發展發生過程中的藥品的作用。尤其是慢性病這種常年發生,并且常年發生以后才出現最終惡劣結果的這種疾病面前,長時間的營養干預,漸漸的就成為控制慢性病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強調疾病預防,從實施性來講,抓住營養這個點,是實現健康中國非常重要的一環。

人體必須的營養素有45種,它們就像一個集團軍,協同作戰才能發揮最大合力。抓住“營養”關鍵點,就要保持“營養天平”的平衡,既不多、也不少,而是剛剛好。怎么理解這個“剛剛好”,我們掌握好 “營養平衡”的兩個關鍵點。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關鍵點,人體總能量攝入和消耗的平衡。

比如說我們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我們的肥胖都是一定程度上,都是我們總能量攝入太多,尤其是高糖類的碳水化合物,或者高能量的食品攝入太多,而且機體消耗的又少了,這樣累積一定的結果,我們機體會出現問題。所以從這里面講,從疾病的預防,從疾病的康復,從疾病治療上面講,除了把好入口關的還有一個平衡,你吃進去的和排出去的,消耗的要保持一個穩態,這是一個穩態。

營養新的觀念是什么?營養新的觀念是找平衡,那么找平衡如果主體的食物是高密度的營養,那么你就要給補充一些包括纖維素,包括一些微量元素在內的和一些礦物質在內的其他東西,來平衡你的營養過剩。

再看營養平衡的第二個關鍵點——營養素之間的平衡

第二個平衡是營養素與營養素之間的平衡,所以這兩個平衡,原來說是吃動平衡,吃進去排出去的平衡,另外還有一個情況不要忽略了,營養素之間平衡,就是食物多樣性。從根源上,從發病機制上解決問題,還是要回到營養上面來,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

兩個“營養平衡”,看上去容易,堅持下來卻很難。從長期主義來看,我們怎樣才能做到營養平衡呢?

要做到營養平衡,一個最重要的觀點叫做主動營養。為什么這么說?我一直覺得人性的弱點,不要輕易去挑戰。有些事情其實你是做不到的。

一個好的營養觀念的養成,其實最重要的是實施性,堅持住。我今天得到了一個營養知識,我認為西紅柿好吃,我天天吃西紅柿炒雞蛋,而且是低油的,吃一個禮拜就堅持不住了。我今天獲得了一個營養知識,我這半年之內肥肉都不吃,半年以后當一盤梅菜扣肉端上來的時候,你忍不住會吃的。使吃飯一個人類很美好的享受,變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和負擔。但是要天天這么玩,吃飯就一點樂趣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就叫挑戰人的本性。

既然改變一個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不太容易。是不是可以另辟蹊徑,找到一種相對簡單輕松的營養平衡之路呢?

無論某些營養素的缺乏,還是你在戰勝慢性疾病的過程中需要控制你的飲食,減少營養過剩,都需要有一個工具。能夠堅持不影響生活質量基礎上的營養攝入的控制及補充,再加上一些工具輔助,包括一些營養補充劑以及其他飲食相關的工具,它會讓你活的又健康又愉快,更重要的是容易長期堅持,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就像有了登山杖(營養補充)的支持,我們可以走更遠的路,爬更高的山一樣。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時時關注自己日常飲食的缺口,一旦發現缺口,就要盡快補上,這是現代人遠離疾病的必備健康素養。

良好營養是健康的基礎,良好營養是免疫力最主要的來源,良好營養是對抗疾病最好的軍隊。營養是最基礎的治療,營養不是補充,不是支持,更不是輔助,而是治療。就希望我們把營養的作用往前要推到疾病的預防里面去,往后要延伸到疾病的康復,而不是單純的有病來了,才開始想起營養,這個是不對的。零存整取,在沒有病的時候,我們就要零存,有病來了我們整取,這樣我們機體才能更好的對抗疾病。所以我特別希望大家在疾病預防,在健康維護的過程中,要最充分的發揮營養的作用。

來源: 營養師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