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子,也叫圓子。在中國人的眼里,它們代表著圓滿。
當春節越來越近,很多家庭就要開始著手準備過年必備流程——炸丸子了,炸出滿滿一大盆堆著,頗為壯觀。過年時炸丸子的威力,僅次于砂糖橘。
油炸丸子
可直接吃,也可做菜
炸丸子,可葷可素,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繼續燒煮做菜。
在北方菜場的副食小攤上,炸丸子多為胡蘿卜做的。
炸丸子要做小,否則要么炸不透要么過火。先炸七八成熟,晾一會,再炸一次,就能收獲一鍋外酥里嫩的小丸子。
干炸丸子是一道傳統的魯菜。金黃色的肉丸子外面焦脆,里面軟嫩,味道非常有層次。吃上一口,先是咸香的椒鹽味兒,細細品味之后,濃濃肉香襲來。
炸灌湯丸子是別有風味的一道濟南菜:將肉泥加調料養好,然后包上高湯肉皮凍子,外滾上一層面包渣,入油炸成金黃色即成。這丸子吃起來外皮酥脆,內有鮮美的高湯。做此菜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炸時油溫高了丸子破裂,油溫低了炸不出金黃色,奧妙只有廚子知道。
四喜丸子,據說寓意福祿壽禧四件喜事,是北方人操辦喜事、逢年過節的硬菜。
肥三瘦七的豬肋條肉、冬菇、冬筍、荸薺、淀粉和成餡,團成四個丸子,油炸定型后再蒸熟,最后澆上原湯勾的芡汁。
“四喜丸子”是魯菜系中的代表名菜,在北方地區很受歡迎。它呈現在餐桌上的時候,是四個丸子。唐朝時期曾有過“四圓”的叫法,后來才被改為“四喜丸子”。
這四個丸子被寄予了非常美好的寓意,象征著“?!?,“祿”,“壽”,“喜”,代表著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有吉祥如意之意。是喜宴,壽宴等重大宴席中不可缺少的標志性菜品。
煮丸子和蒸丸子
口感鮮嫩,原汁原味
除了炸,蒸和煮的方式更能讓丸子口感鮮嫩且保持原味。
作為“中國魚丸之都”,福州有著“無魚丸不成席”之說。魚丸之于福州人,就像饅頭之于北方人,是福州人的“本命”小吃。它的原料是鯊魚、鰻魚或淡水魚,去掉魚皮反復敲打成魚茸,后用紅薯淀粉、精鹽和蛋清混合而成,佐以豬骨湯、蔥胡椒、醋、等調料。圓潤的一顆白球,內包三分肥七分瘦的豬肉餡,一口下去,誰不得說一句“?!?!
“扔地上蹦起老高,純手工打制”,潮汕人用一顆手打牛肉丸征服了八方食客。
手打牛肉丸是極具古代中原特色的風味菜肴,源于周代八珍之一的“搗珍”(又名梼珍)。據《禮記·內則》言:“取牛、羊、麋、鹿、獐之肉,必脄,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熟出之,去其皽,柔其肉”。
手打牛肉丸由人工手執雙木棒輪流上下捶打至呈淡紅色膠狀肉漿,捶打只改變牛肉的物理結構,肉漿保持較長的肌肉纖維,從而在成丸后產生強韌的彈性。丸內有不規則氣泡,入口有彈壓感。食用時,將牛肉丸放入燒開的牛肉或牛骨湯水煮至牛肉丸浮起,加入蒜蓉油,芹菜及調味料,配以辣椒醬或沙茶醬,味道更佳。
“獅子頭”是淮揚菜系中的代表名菜,始于揚州,是南方人所喜歡的一道菜。早在開國大典的時候,它就被列為國宴,并且還是國宴中的重頭菜。并且一直有著“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钡拿雷u。
三肥七瘦的豬肉、河蝦和大閘蟹黃,做成碩大的肉丸子,在高湯中蓋上菜葉,慢火燜燉幾個小時。燉足火候的獅子頭,肉丸里的肥油浸出,食材的味道互相滲透水乳交融。這樣的獅子頭嫩如豆腐,不能用筷子夾,要用湯勺舀著吃,肉透蟹鮮,肥且不膩,入口則化,湯汁膠濃,青菜爽快。
豬血丸子又稱血粑豆腐或豬血粑,是湖南省邵陽市的一道傳統名菜。它以豆腐為主料,配以適量的豬血和豬肉制成。每年進入深秋之后,就是邵陽家家戶戶的“女主人”最忙活的時候,每家每戶殺“過年豬”、打豆腐,做豬血丸子,以供數月之需。只要你有機會來到邵陽,不管是做客、經商、還是觀光旅游,就一定要嘗嘗這里的豬血丸子。聽老人說做豬血丸子始于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因為它富含植物蛋白質和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咸淡適度,臘香可口、易于保藏、食用方便,所以代代相傳,形成了鮮明的鄉土特色。
珍珠圓子是湖北沔陽(今仙桃市)著名的漢族小吃,系著名的“沔陽三蒸”之一。沔陽珍珠圓子是以豬瘦肉、肥肉做成的圓子,再滾以糯米蒸制而成,圓子蒸熟后,外面粘的整粒糯米發光油亮,形似珍珠,因而得名。沔陽蒸菜大都作為筵席中的大菜上席,故江漢平原素有“不上格子(指蒸籠格)不請客”的習俗。這些菜多以小蒸籠上席,傳統的蒸籠一般直徑17 厘米左右,小巧精制,俗稱“垛籠”。
做珍珠圓子,最好用肥瘦三七開的肉做餡兒,太瘦不夠滑潤,太肥則口感油膩。圓子蒸熟之后,口感軟糯適中,滋味鮮美可口,外層包裹的糯米粒粒豎起,晶瑩潔白,油亮發光,真如顆顆圓潤的珍珠一般讓人忍不住想下筷。
家常的汆丸子,選料可葷可素,肥瘦相宜的豬肉丸,鮮嫩彈滑的魚肉丸,白凈滑溜的雞肉丸,清香可人的薺菜丸……湯里還可以放些時鮮青菜。一碗汆丸子,味道鮮美,湯水清淡,不加過于繁雜的調料,剛好能嘗到食材的本味。
小小的一顆丸子也包含了大家的美好愿望——團團圓圓,萬事圓滿。
聲明 | 本文僅供交流學習,若文章所使用的字體或圖片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刪除。
來源: 科普中國 綜合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