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云南堅果,你或許會一頭霧水,但只要一看它的圖,你肯定感到熟悉。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對,云南堅果指的就是夏威夷果。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種頂著洋名字“夏威夷果”的堅果,最大產區竟然在中國云南,而且種植面積占了全球的一半以上。
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云南是如何成為
“夏威夷果”產地的?
夏威夷果的身世,可以說相當復雜。它原產自澳大利亞,所以也叫澳洲堅果(Macadamiaspp.)。19世紀末,它被引入夏威夷,并在那里完成了商業化的種植和推廣。20世紀,夏威夷一度成為了它最主要產地,因此消費者們更熟知的名字是——夏威夷果。
廣義來講,澳洲堅果屬山龍眼科,是一類植物的統稱。它在全世界大概有10來種,其中有6種原產于澳大利亞,主流栽種成果樹的分別是:
澳洲堅果(M.integrifolia),又被叫作“光殼種澳洲堅果”,3葉輪生,葉片邊緣鋸齒大波浪,沒有刺鉤,果皮光潔無毛,種皮光滑。
四葉澳洲堅果(M.tetraphylla),又被叫作“粗殼種澳洲堅果”,葉片邊緣有刺鉤,果皮粗糙被細密短毛,種殼有紋理。
目前廣泛種植的為光殼種,種仁率和出油率都比粗殼種高,且風味更好。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在夏威夷果的老家澳大利亞,它主要生活在昆士蘭州的東南部和新南威爾士州的東北部。打開地圖一看你就會發現,這兩個地方連在一起,都是亞熱帶雨林,氣候溫和濕潤。在這樣的原生條件下長大,夏威夷果有著喜水、不耐寒的特點,對種植環境頗有些“挑剔”。
首先要濕潤,年降水量最好不低于1000mm。
這是什么概念呢?在我國,年降水量800mm以上的就被稱為濕潤地區,200mm以下的是干旱地區。也就說,夏威夷果必須生長在濕潤地區,如果降水量不足,就得配套灌溉系統,但這成本高昂,且不夠環保。
其次是溫度要適宜。
年均氣溫最好在17℃以上,而且不能有霜凍期,也最好不要有高于39℃的高溫。尤其是在開花期,如果溫度過高,夏威夷果的開花、授粉都會影響,結果率會大大降低。
此外,風不能特別大。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當年夏威夷引進這種樹,并不是為了吃堅果,而是看中了它四季常青、樹冠茂密,想用它做行道樹和防風林,沒想到它根系非常淺,抗風能力很差,這才轉而研究起吃“堅果”。當年的軼事已經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種植夏威夷果還有一個條件,要選擇少風地帶。
如此多的條件限制,全球想找幾個合適的地方都難,但在中國的云南,這很簡單。云南號稱有“立體氣候”,簡單點說,就是氣候類型眾多,從北熱帶到高寒山區,云南一應俱全,這意味著,生活在各種氣候條件的物種,都可以在云南找到適宜的家園。
夏威夷果也不例外。云南省南部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地處北緯25°以南,雨量豐富、日照充足,且氣候溫和,又不受臺風干擾,跟夏威夷果的原生產地非常相似,是世界少有的夏威夷果的“黃金種植帶”。
順便,悄悄告訴吃貨朋友們,這里恰好也是咖啡和茶葉的黃金產地。云南最大的夏威夷果種植區臨滄市,同時也是有名的小粒咖啡、普洱茶,還有滇紅的產區,主打一個物種豐富,神奇沃土。
圖片來源:央視網視頻截圖
“夏威夷果”在云南
是如何從“零”到“世界最大”的?
20世紀末,云南省第一次引入了夏威夷果,很快,夏威夷果就在這里落地生根。不到40年,云南就從零,做到了世界上最大的種植區。
除了氣候適宜,也需要政策支持。
這就要從夏威夷果漫長的生長期說起。不像香蕉、甘蔗這類當年即可收獲的經濟作物,夏威夷果從定植,到開花結果至少要5年,將近10年才會進入豐產期。
對于廣大農戶來說,種夏威夷果需要極大勇氣,“買苗木的錢從哪來?”“漫長的等待期中,靠什么吃飯?”,現實又緊急的問題就擺在眼前。
好在政府和一些龍頭企業牽頭,為農民提供了苗木和技術支持。在漫長的等待期里,有些農戶機智地采取了套種的策略。夏威夷果樹栽種要很稀疏,這就在田間留下了空間,在果樹長成前,農戶會在田間套種甘蔗、玉米等作物,維持生活的開銷。等果樹開始掛果了,再專心種堅果。
在云南當地甚至流傳著一句話,堅果,就是堅持才有結果。
30多年的堅持,從篩選合適的種苗,到形成一套完整全面的栽培技術,再到推廣、種植,云南人用智慧和勇氣,探索出來了一條開花結果之路。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夏威夷果的“開口笑”
是怎么來的?
然而,光是種植面積上來了還不夠,一個完整的夏威夷果產業鏈,還需要配套的加工企業。
我們平常吃的夏威夷果,棕褐色、開了一個小口子,輕輕撬開,里面是奶白色的果仁。但樹上的夏威夷果可不長這樣。
去到夏威夷果種植基地,你會發現樹上結著一串串青綠色的果子,像一串小鈴鐺。青色的部分其實是它的果皮,藏在果皮里面的,才是我們常見的棕褐色的夏威夷果。
青果成熟后,會掉落在地上,并且果皮會裂開,就像板栗的刺球成熟后炸開的小口子。200多年前,澳大利亞原住民們就會采拾這些掉落在地的青果,只要撥開果皮,就能獲得美味的夏威夷果。
當然,在那個沒有開口器的年代,想要吃到里面奶白色的果仁,原住民們還需要再費一番工夫。
從左至右是夏威夷青果、外果皮開裂的成熟果實、去除外果皮僅余內果皮的果實、果仁,圖源:PublicDomain,WikimediaCommons
在大規模種植的今天,靠手工剝果皮顯然不現實,量太大。此外,在青果收獲后,要盡快去掉果皮,不然容易霉變。
還有關鍵的一點,新鮮的堅果水分很高,需要盡快干燥,不然果實很容易發芽。這三點就要求,要有現代化的工廠,能用自動化的生產線,快速完成輸送、脫皮、清洗、水浮選、烘干等等工序。
完成了這些基本處理,夏威夷果才會被送上有“刀片”的流水線,在果殼上開一道口子,這才成了消費者們常見的“開口笑”。只要你沒弄丟包裝袋里的“小鐵片”,就能輕而易舉地享受到現代加工技術的便利。
夏威夷果“開口”方式。視頻來源:B站博主,AIOS410其實,夏威夷果的鮮果,本身就帶有一點淡淡的奶味,但是我們日常吃到奶味的夏威夷果,并不是原味,而是經過調味的產品。據說,現在還開發出了芥末口味、海苔味、抹茶味,喜歡獵奇的朋友們不妨嘗試一下。
隨著加工技術的發展,夏威夷果也不只是過年時吃的小零食了,它還被做成了化妝品、食用油(脂肪含量為75%~79%)、精油等等。
一顆小小的種子,蘊含著如此豐厚的生機,它能長成大樹,也可以演變成琳瑯滿目的商品,在北緯25°以南這個生機勃勃的地方,這粒種子正帶著云南人民,走向更加豐富的未來。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程觀 帝國理工學院生物學碩士
審核丨顧有容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中科院植物學博士
來源: 星空計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