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了

南方人對雪有著別樣的喜愛

正應了那句“物以稀為貴”

但是即便天公作美冷空氣來襲

有時候也就是一點雪花草草收場

“鵝毛大雪”的盛景

往往可遇而不可求

“鵝毛大雪”似乎是北方高寒地區的專利

其實,也未必是那么回事

在人們的想象中,好像高寒地區才是“鵝毛大雪”的故鄉。但需要指出:空中的溫度在0℃以下并接近0℃時,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別大,很容易使許多雪花互相聯結起來,形成較大的雪片,以濕雪的形式降落下來。這說明了,“鵝毛大雪” 并非高寒地區的專利。

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經凝華而來的固態降水。水的凝華是指水汽不經過水,直接變成冰晶的過程。按照降水量強度,降雪分為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四個等級。

小雪

指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積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降水量級為24小時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間。

中雪

指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在500~1000米之間,地面積雪深度為3~5厘米,24小時降雪量達2.5~4.9毫米。

大雪

指下雪時能見度很差,水平能見距離小于500米,地面積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24小時降雪量達5.0—9.9毫米。

暴雪

當24小時內降雪量≥10.0mm的降雪過程。

如果有降雪而沒有形成積雪,則一般稱之為“零星小雪”。有時降雪量會遠大于10毫米,因此很多地方和預報也參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這兩個等級引入了大暴雪特大暴雪這兩個概念。

鵝毛雪花大多是“拼接”的

↓↓↓

所謂的鵝毛大雪,其實并不是單個雪花,雪花從云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長,多個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并在一起,這種由許多雪花粘連在一起,甚至經過多次的合并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們所說的鵝毛大雪。我們見到的從天空中降落的單個雪花晶體的直徑一般為0.5至3毫米,但經過多次合并形成的大雪片,最大的直徑可達15毫米左右。

溫度越低雪花反而越小

↓↓↓

雪花晶體的大小,與水汽凝華結晶時的溫度密切相關。天氣越冷,氣溫越低,雪花晶體越小,在天氣十分嚴寒時,形成的雪花晶體,其直徑往往不到0.05毫米。氣象科學家做過這樣的觀察:當空中溫度–8℃至–5℃時,形成棱柱狀冰晶;當–5℃至–3℃時,形成針狀冰晶;當溫度為–3℃至0℃時,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狀冰晶,可見,在溫度為–3℃至0℃時,雪花形狀最大、最完整。在非常嚴寒時形成的雪花晶體反而很小,幾乎肉眼看不見,只有在陽光下閃爍時,人們才能發現它們像細粉狀,這種雪被稱之為干雪。

**強冷空氣易誘發大雪 水汽條件更重要!**↓↓↓

云層是孕育雪花的地方,大范圍深厚的云層才是孕育大范圍降雪的地方,而那些步伐穩健的寒潮或強冷空氣的南下,為出現大雪、甚至局部暴雪提供了溫度條件。

水汽條件越好,雪花也會越大。我們知道,長江中下游地區空中的水汽條件比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水汽條件要好很多,往往冷空氣南下,所帶來的降雪范圍和降雪量要比濕度小的北方地區要大,有時漫天飛雪,十分壯觀,甚至達到暴雪級別。

話說北方這幾天的降雪

把大家激動壞了吧!

趁著這大雪天

我們再來漲漲降雪的知識

來源 | 氣象e新

參考資料 | 中國天氣網、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視頻網、氣象知識

來源: 氣象e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