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因為哪種物質的發現,從而獲得了打開核能的鑰匙?核聚變反應是怎么發生的?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是什么?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依靠什么提供能量?……這些問題,都與核能利用及核安全有關。

核能(或稱原子能)指的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一是核裂變,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能量。二是核聚變,較輕的原子核聚合在一起釋放能量。三是核衰變,原子核自發衰變過程中釋放能量。與其他能源相比,核能具有巨大的威力,能量密度極高,若能夠科學有效地開發利用,就可以為人類提供巨大的能量。

核電站所用的核燃料中,有效成分是鈾-235,如果能讓1千克鈾-235的原子核全部分裂成碎片(核裂變),就可以釋放出相當于2700噸標準煤完全燃燒所釋放的能量。歷史證明,核電是高效、清潔、安全和經濟的能源,具有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和供應能力強等許多優點。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的《世界核電反應堆(2023年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世界32個國家在運核電機組共計411臺,裝機容量達到371.0GW。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隨著法國核能發電量攀升,日本幾座核電站恢復運行,印度、韓國和歐洲等市場的新反應堆也投入商業運營,預計全球核能發電量將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對于我國來說,大力發展核能,既能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也有利于推進“雙碳”目標的實現。為了提高公眾對于核能的認識水平,了解核能與核安全相關知識,幫助確立綠色發展理念,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推出“發展核能,推進‘雙碳’目標實現”專項答題活動。

公眾通過答題,將會了解到很多關于核能與核安全的科學知識,包括核聚變與核裂變的基本原理,我國先進的三代、四代核電技術,核事故的分級,核能在減少碳排放方面的作用,核能供熱,我國核電站的安全屏障設計等。

本期專項答題活動旨在傳播核能利用與核安全知識,同時進一步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幫助公眾確立綠色發展理念,得到了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電信博物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背景知識】

核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現,本質上是科學技術進步的重大產物,更是人類文明演變過程中的重大突破。早在19世紀末,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人類社會開始逐漸地揭開了原子核的神秘面紗。1938年,德國科學家奧托·哈恩用一種慢中子來轟擊鈾核時,竟出人意料地發生了一種異乎尋常的情況,反應不僅迅速強烈、釋放出很高的能量,而且鈾核分裂成為一些原子序數小得多的、更輕的物質成分,這就是核裂變的發現。

1942年12月2日,美國芝加哥大學成功啟動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芝加哥一號堆,內部成功產生了可控的鈾核裂變鏈式反應,從此開啟了人類的原子能時代。1954年,蘇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奧布靈斯克核電站,標志著核電正式進入了商用階段。

到現在,核電與水電、煤電一起構成了世界電力的三大主要來源,在世界能源結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在法國,核電占該國總發電量的近70%,我國也已達5%左右。當前,在全球范圍內,世界各國均面臨著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保障等多重約束,而核能的開發和利用成為許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加速能源轉型,實現經濟低碳發展的必然選擇。

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設置每日答題、限時挑戰答題、PK答題、專項答題等不同模式,可以讓公眾在碎片化時間利用“小屏”提升科學素養。

同時,大賽還將從解讀國家戰略、前沿科技、社會熱點、科學(家)精神、應急科普、科學辟謠等不同角度,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不同主題的專項答題。

來源: 北京科技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