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近日注意到一篇有關2023年亞馬遜干旱問題的研究分析的相關內容,現將該分析內容編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閱讀、參考。
研究人員表示,人類引起的全球變暖,是2023年亞馬遜地區嚴重干旱的主要驅動因素,這場干旱使河流水位降至歷史最低點,數百個河流社區需要運送食物和飲用水,數十條瀕危海豚也因此死亡。
世界天氣貢獻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指出,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現象對降雨量減少的影響大致相同,但全球氣溫升高是造成干旱的最大原因。該組織召集氣候科學家快速分析極端事件及其與氣候變化可能存在的聯系。
圖源:綠會融媒·研究室
這場干旱是農業干旱,降雨量減少,加上天氣更加炎熱,導致植物和土壤中的水分蒸發。研究報告的合著者、倫敦帝國學院的氣候科學家弗里德里克-奧托(Friederike Otto)說,正是這種熱量驅動的蒸發對干旱的嚴重程度起到了關鍵作用。
研究小組采用了一種科學上公認的方法,即通過計算機模擬在沒有全球變暖的虛構世界中會發生的天氣事件,并將這些結果與真實發生的情況進行比較。
研究表明,在人類沒有使地球升溫約1.2攝氏度的情況下,這種強烈的農業干旱、降雨不足和高蒸發量使土壤干涸,可能每1500年才會發生一次。然而,氣候變化使得發生這種嚴重干旱的可能性增加了約30倍,在目前的條件下,預計每50年就會發生一次。
倫敦帝國學院氣候科學高級講師弗里德里克-奧托(Friederike Otto)博士說:"如果我們繼續燃燒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很快,我們的升溫幅度就會達到 2℃,到那時,類似的亞馬遜干旱大約每 13 年就會發生一次。”
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被稱為 "地球之肺",在清除大氣中變暖的二氧化碳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地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自工業化前時代以來上升 1.5 攝氏度(2.7 華氏度)的目標,各國曾希望將這一目標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嚴重后果,如致命的高溫、海平面上升、洪水和野火。地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自工業化前時代以來升高1.5攝氏度(2.7華氏度)的目標,各國曾希望將升溫幅度控制在這個范圍內,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嚴重后果,如致命的高溫、海平面上升、洪水和野火。
圖片圖源:世界天氣貢獻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來自:BBC NEWS
雖然這項最新研究沒有直接測試砍伐森林的影響,但以前的研究表明,砍伐森林會增加雨林對干旱的脆弱性。但好的消息是,根據巴西航天局的數據,2023 年的森林砍伐率與前一年相比有所下降,巴西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承諾到2030年完全停止砍伐森林。
在巴西的泰費湖(Tefé Lake),水溫飆升至39.1攝氏度,可能導致 150 多條粉紅海豚和圖庫西河海豚(兩種瀕危物種)死亡。在亞馬遜河沿岸,人們看到莊稼枯萎、魚類消失。由于河流水位低,人們無法出行,只能在河岸排起長隊領取救災物資。在該地區最大的城市馬瑙斯,200多萬居民被野火煙霧嗆了幾個月。
研究報告的合著者、圣卡塔琳娜聯邦大學的雷吉娜-羅德里格斯(Regina Rodrigues)說,干旱凸顯了亞馬遜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性。
羅德里格斯在一份聲明中說:"如果我們保護森林,它將繼續充當世界上最大的陸基碳匯。如果我們任由人為排放和森林砍伐將其推過臨界點,它將釋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使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更加復雜。“
巴西國家亞馬遜研究所的氣象學家路易斯-坎迪多(Luiz Candido)說,研究結果支持了科學界的共識,即該地區的氣候變化已經升級到極端狀況。
但坎迪多也認為,海洋、大氣和森林之間的相互作用非常復雜,目前還無法將自然氣候變異的影響與人類引起的全球變暖的影響區分開來。他還質疑這項研究是否高估了植物的蒸發量,并指出亞馬遜的許多植物比農作物根系更深,能夠通過到達潮濕的深層來保持大部分水分。
全球氣候的問題亟待解決,因為地球每升溫幾分之一度,風險就會增加一分。
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
歡迎轉發(請注明來源)。
編譯 | LYJ
審核 | Daisy
排版 | 綠葉
【參考資料】
https://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68032361
https://phys.org/news/2024-01-global-primary-unprecedented-amazon-drought.html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