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天津新聞廣播部分編播人員受邀參加了由天津市科協、天津市科技局、天津市教委共同主辦,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多家單位承辦的“天開創新沙龍:光電產業創新發展”活動。
“中國制造”是天津新聞廣播《話說天下事》節目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話題之一,中國制造目前正在向高端產業轉型,高端產業勢必離不開高科技的加持,而光電產業則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所有的高科技產業,幾乎都離不開光電產業的加持。
在產業界有這么一句話來形容光電產業:“光生萬物、向光而生”。關于如何理解這八個字,一會跟大伙細聊。
在這次沙龍上,南開大學現代光學研究所的劉偉偉教授就跟我們介紹了光電產業的重要性。
近代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當中,經過了四次產業革命:
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代表了工業化革命的到來;
19世紀,伴隨著發電機的出現,電燈、電話、電報、電影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代表著電氣化革命的到來;
20世紀70年代,互聯網的出現標志著信息化革命的到來;
進入21世紀,光電產業的興起,被譽為人類社會的第四次革命;
誰能執掌光電產業的牛耳,就能在人類社會的第四次革命當中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中國的光電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做出了明確的指示:光電子信息產業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業,也是我國有條件率先實現突破的高技術產業。
光電產業被視為國家戰略,發展空間大,科技基礎好、增長速度快、和歐美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小,因此,光電產業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光電產業的發展后勁,不容小覷。
說到這,可能有人問了,什么是光電產業,它跟我們普通人有什么關系?
這就要提到剛才說到的八個字:“光生萬物、向光而生”。
光電產業離我們每個人并不遙遠,早已經悄無聲息的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當中:當您拿起手機拍照的時候,芯片是光刻機生產出來的,攝像頭是不折不扣的光學產品,那塊液晶大屏幕就更是光電產品;
上網的時候,5G網絡離不開光纖的加持;
開車的時候,智能駕駛技術離不開激光雷達、攝像頭的輔助;
這些習以為常的產品,每一樣都離不開光電產業。
在學術界是這么給光電產業定義的:
光電產業是指利用光電效應或者電光效應制造各種光電器件和系統的產業,包括光通信、光存儲、光顯示、光傳感、光成像等領域。光電產業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支撐,也是推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綠色發展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性產業。
光電產品,早就以一種潤物細無聲有形式,融入到了咱們工作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當中。
那“向光而生”四個字又該如何理解呢?
它的產業規模大啊,大量的資金、技術、企業都涌入到了這個領域。
說一組數據,您就明白全球光電產業的規模有龐大了:2021年,還在疫情當中,全球光電產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0%。其中,亞洲市場占比60%,歐美市場占比30%,是少有的幾個不受疫情影響的產業。
2022年,全球光電產業市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達到1.3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5%。其中,亞洲市場占比提高到了62%,歐美市場占比則下降到了28%。
等到了2023年,疫情全面放開之后的第一年,全球光電產業規模達到了1.4萬億美元,亞洲市場占比63%,歐美市場占比27%。
每年超過一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已經是相當龐大了,然而,這僅僅才是開始,光電產業的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根據專業機構的預測,從2023到2028年,全球光電產業市場將以大約8%的年均增長率增長,到2028年將達到2萬億美元的規模。
具體到咱們國內的光電產業市場規模,更是前途不可限量。
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中國光電產業市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受益于國內外需求的恢復和國家政策的扶持。2021年中國光電產業市場規模達到4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2%,占全球市場的41%。2022年,中國光電產業市場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達到5000億美元,同比增長11%,占全球市場的38%。
2023年全年,中國光電產業市場進入平穩增長階段,總規模達到5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0%,占全球市場的39%。到2028年,中國光電產業規模將達到9000億美元。
在近兩年,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大背景之下,光電產業可謂是一枝獨秀,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資金涌入到這個領域當中,說明產業界對光電行業的未來發展相當的看好。
這就是所謂的“向光而生”。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比如說5G網絡、比如說物聯網、比如說云計算、比如說人工智能,哪一樣都離不開光電產業的加持。
如果把信息技術比喻成一座高樓的話,各種光電產品就是蓋大樓必不可少的鋼筋、水泥。
反過來,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綠色發展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又為光電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和更多的創新機遇。
由天津市科協等多家單位舉辦的“天開創新沙龍:光電產業創新發展”活動,就是在這么一個大背景之下舉行的。光電產業將會成為天津未來經濟發展重要的一極。
天津,之所以選擇了光電產業作為未來重要的發力點,除了大勢所趨,也源于天津在這方面有著深厚的產學研融合底蘊。
中國光電領域的幾位泰斗級人物,都和天津有著頗深的淵源。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光學學會理事長、我國頂級光學專家母國光院士,畢業于南開大學物理系,后又擔任過南開大學校長。
姚建銓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激光與光電子研究所所長,由于在光電領域的獨到造詣,被國際學術界稱為“姚技術”、“姚方法”。
這二位泰斗級的學者,撐起了天津光電技術理論的半壁江山。
(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姚建銓現場發表主旨演講)
在此次的“天開創新沙龍”上,85歲高齡的姚建銓院士以第一主講嘉賓的身份,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天津乃至全國、 全世界的光電技術發展概況,還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拳拳報國之心,可見一斑。
此外,作為中國光電技術國家隊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三研究所”就在咱們天津。
這家創建于1980年的研究所, 2012年更名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光電研究院”,是中國光電技術領域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座落于濱海新區的天津華慧芯科技集團,年產光電子芯片3600萬顆,年產值達10億元。
可以說,天津在光電產業領域,要人才有人才、要技術有技術、要產業有產業。
那么,天津為什么要把光電產業視為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咱們還是通過一組數據來進行分析: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光電產業消費國和生產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豐富的技術積累,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
在天開創新沙龍上,姚建銓院士自豪的表示:“論光電技術,中美兩國比肩,論光電產業規模,中美德日四國分享,中國已經當之無愧的成為光電產業大國了。”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市場和網絡市場,5G、數據中心、寬帶網絡這些領域對光電產品的需求逐年增加。
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顯示市場和成像市場,液晶顯示、OLED顯示、投影儀、數碼相機等領域對光顯示器件和光成像器件的需求逐年增長。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和智能制造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離不開大量光電產品的加持……
國家高度重視光電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和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新型顯示產業發展規劃》、《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 (2018-2022年)》等,都為光電產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引導。
因此,“光生萬物、向光而生”也就成為了天津的必然選擇。
(天津新聞廣播主持人孫陽現場向姚建銓院士提問交流)
在本次的天開論壇上,不論是學術界還是產業界的各路大咖,都提到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如何把技術產業化?用更好的光電技術孵化出更好的光電產品。
再好的技術,如果成為不了商品的話,你還是躺在實驗室的技術。
技術是進入市場的敲門磚,反過來市場又可以反哺技術研發。
這里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的技術路線之爭。
等離子電視從技術角度來說高于液晶電視技術,然而,市場更認可液晶電視技術,于是乎,液晶電視做起來了,而等離子電視則消失在了大伙的視野當中。
現如今,汽車智能化方興未艾,中國在2023年,更是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一大國,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領域已經做到了領先地位,這個市場契機就給光電產業提供了大展拳腳的舞臺。
新華社曾經發表過一篇調查文章,詳細分析了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向新華社的記者介紹,自動駕駛技術,一共有三大模塊,分別是感知系統、認知系統和控制系統。
感知,是你得知道這個東西的存在,認知,是你要分辨出來它是什么東西,最后通過控制系統,判斷車輛是減速還是加速,或者是繞行。
三大模塊,各司其職,每一個模塊背后,都涉及復雜的技術問題,然而,它們又都指向一個共同的路徑,就是光電產品。
感知系統,離不開各種攝像頭、雷達,都是光電產品;
認知系統、控制系統離不開芯片,同樣也是光電產品;
光電技術是汽車智能化的重要一環,光電產業是綜合了光學與電子信息產業前沿成果交叉形成的一門高新技術產業,是推動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發展的關鍵產業。小到LED照明,大到5G通信、激光測量,都是這一產業的具體應用。
因此,天津在光電技術領域,前瞻性布局、做好技術儲備、人才儲備,把技術盡快轉變成為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目前,天津光電產業已集聚了一批國家級科研院所和重點實驗室,產業規模超百億元。在這次沙龍上,還發起成立“天津市光電產業聯盟”,旨在更好打通創新要素關聯,助力創新成果產業化。
(“天津市光電產業聯盟”發起成立儀式)
聯盟發起方——天津市智能制造協同創新發展聯盟秘書長鄭奇說:“從科研的角度,聯盟有天津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很多的這種院所,從龍頭企業的角度,聯盟有中環、TCL相關的企業,形成了生態,就把創新應用供給和支撐能夠結合起來了。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圍繞政策的引導,訂單的供需適配,我們形成服務,形成交易的場景。龍頭企業帶周邊的配套,創新和應用之間就能流動起來。”
可以說,本次的天開創新沙龍,就為學術界和產業界搭建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羅進飛就說:“ 2024年還會有十幾期的沙龍在等著大家。像中醫藥,像腦機接口,深層次人工智能等等方向的沙龍都正在策劃安排、對接中。我們搭建起這樣的一種平臺,把政府的、產業的、高校的、投資方、企業的負責人聚到一起,為我們的產業的發展梳理出來一條路,在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融合發展,從而實現‘攜手共贏、筑夢未來’。”
來源: 我們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