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面臨著越來越危險的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衰退挑戰。人類開始轉向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技術,以尋求過去被視為不現實的解決方案來提高環境保護能力。人工智能在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方面具備巨大潛力,可以為科學家們提供更準確、更及時的數據,幫助他們預測和監測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趨勢,實現更高效的資源分配和管理,從而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本系列文章將分享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保護領域的應用案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監測分析中樞
英特爾、埃森哲咨詢公司和菲律賓一家非營利組織Sulubaa?環境基金會聯合在菲律賓潘加塔蘭島周圍的珊瑚礁上部署了一個人工智能驅動的數據收集平臺,以更好地對珊瑚礁的恢復能力進行監測、描述和分析。他們還安裝了一個人造混凝土礁,為不穩定的珊瑚碎片提供有力支撐。此外,他們還放置了預先配備了埃森哲應用智能視頻分析服務平臺(VASP)的智能水下攝像機,以便對經過的魚類進行探測并拍攝。VASP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對海洋生物進行計數和分類,收集完成后將數據發送至表面儀表板,為研究員提供實時分析和趨勢信息,使其得以依據數據進行有效決策來保護珊瑚礁。
海底識別高手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CSIRO)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國家級科研機構,成立于1926年,主要通過科學研究和發展,為澳大利亞政府提供新的科學途徑,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CSIRO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深度學習系統,可以用來分析圖像以保護深海珊瑚礁,其速度相較人工大幅提升。這個系統由多層人工神經網絡組成,目標是模仿人腦,學習如何在數據中識別復雜的模式。深度學習系統非常快速且準確,最終的訓練模型在不到20分鐘的時間內對超過2300張圖像進行了分類,這項任務如果由人來做需要超過三個月的時間。它學會了區分海底的六種特征,包括已建立的珊瑚、珊瑚碎片、其他生物的碎片、沙或泥、鵝卵石或礫石、巖石,準確率達到了98.19%。在某些情景下,它甚至比人工更加準確。
珊瑚礁的“歌聲”
新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可以通過學習珊瑚礁的“歌聲”來跟蹤珊瑚礁的健康狀況。珊瑚礁有一個復雜的聲景(生活在珊瑚礁區域的魚類和其他生物會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即使是專家也需要進行繁瑣的分析才能根據聲音記錄來衡量珊瑚礁的健康狀況。雖然其中許多叫聲的含義仍未能為人類所知,但新的人工智能方法可以區分健康和不健康珊瑚礁的整體聲音。
在這項新研究中,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使用健康和退化的珊瑚礁的多個記錄訓練了一種計算機算法,使機器能夠學習差異。在分析了大量記錄數據后,計算機已可以成功識別92%的珊瑚礁健康狀況。該團隊利用這一成果來跟蹤珊瑚礁修復項目的進展。
圖源:@綠會融媒
編譯:Richard
審核:LYJ
【參考鏈接】
1.https://www.csiro.au/en/news/All/Articles/2023/May/AI-to-the-rescue-protecting-deep-sea-coral
2.https://phys.org/news/2020-04-artificial-intelligence-coral-reefs.html
3.https://www.unite.ai/ai-used-to-monitor-health-of-coral-reefs-and-detect-ocean-trash-pollution/
4.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5/220527085230.htm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