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電水壺燒的水會致癌,這種說法對嗎?睡光板床真的可以治療腰椎病嗎?大白菜長裂了是因為植物激素用多了?有人說太陽已進入老年,將沒有光照作用了,是這樣的嗎?有人說燃氣起火時,如果第一時間關閥門,燃氣瓶就會發生爆炸,這是真的嗎?……這些問題,大多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真真假假,讓人一時難以準確地識別。
謠言,特別是網絡謠言,科學知識類謠言,已然成為全社會的公害。它們產生的原因十分復雜,在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新技術背景下,互聯網“去中心化”,人人都可發布、傳播信息,更給流言或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
要打破這些謠言的傳播,唯有依靠理性的頭腦,冷靜地分析,謹慎嚴肅地求證,用科學讓謠言無所遁形。為了增強公眾識別科學類流言、謠言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推出“聚辟謠之力 揚文明之光”專項答題活動。
公眾通過答題,將會了解到很多科學流言、謠言的真相,涉及飲食用具的使用、食品安全、健康生活、日常生活常識、消防安全等各個方面。
掃描下方二維碼
參與“聚辟謠之力 揚文明之光”專項答題
本期專項答題活動旨在提升公眾對于科學流言、謠言的辨識能力,提高公眾基本科學素養,得到了北京市婦女聯合會、北京食品學會、北京醫學教育協會、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中國電信博物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協會、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背景知識
各種真假難辨的流言、謠言可謂是社會的一大公害。《2019年網絡謠言治理報告》顯示,醫療健康、食品安全、社會科學是我國網絡謠言的三大高發領域。
流言、謠言的產生有很多原因,如利益驅動催生謠言。比如前幾年新冠疫情期間,一篇名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的懺悔書!曝光巨大黑幕!》的微信文章突然爆紅網絡,據《半月談》雜志2020年第7期的報道,該文章因成為爆款文章最終獲得廣告收益4萬多元。這類利益驅動的造謠傳謠灰色產業如同營銷,炮制的謠言蠱惑人心、顛倒黑白、捏造事實、惡意炒作、唯利是圖、沒有底線,他們造謠傳謠的唯一目的就是追逐點擊量。唯利是圖已成為謠言盛行的重要原因。
還有真相缺位滋生謠言。除了利益驅動的造謠傳謠外,權威信息的缺位也成為了滋生謠言的一大原因。1947年,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提出了著名的謠言公式,即:謠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奧爾波特認為,事件越是重大、事件的模糊程度越高,產生謠言的可能性就越大。從信息傳播的規律來看,大部分事件特別是突發事件發生后都會形成短暫的“信息真空期”,但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卻在事件爆發的初期更為強烈,謠言的出現往往就是利用了這樣的“真空期”。
還有一個原因是不少人不經考證,隨意轉發擴散謠言。特別是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時常會看到一些讓人忍俊不禁的謠言在被“認真”轉發。這種現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謠言的內容切中了讀者的關心,讓人產生了親切感;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存有“寧可信其有”的心理,認為“信其有”不會造成什么實際損失,或許還會有“奇效”。他們缺乏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容易盲目相信并隨手轉發。這種對未經證實消息的隨意轉發可能無意中充當了謠言的“二傳手”,促進了謠言的擴散。
對于各種流言、謠言,我們一定要態度堅決,以科學真相扼殺謠言。比如新冠疫情期間,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迅速建立起了疫情防控信息的發布機制并不斷完善,在疫情防控信息公開中起到了“壓艙石”作用。在科學傳播方面,國家衛健委成立了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的高級別專家組,架設起了疫情防控與公眾之間的科學之“橋”,成為引導全國人民科學應對疫情的“主心骨”。
還是要以科學辟謠對抗謠言,2013年8月,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千龍網等發起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史上的首個辟謠平臺——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辟謠平臺以真相對抗謠言,成為一種頗受公眾歡迎的新的科學傳播模式。
最后是以科學教育終結謠言。謠言之所以泛濫,根本原因在于公眾缺乏足夠的科學素養,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培育良好的科學文化才是應對謠言的根本。以有效的科學教育鏟除滋生謠言的土壤,并最終讓謠言無所遁形。
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學素質大賽設置每日答題、限時挑戰答題、PK答題、專項答題等不同模式,可以讓公眾在碎片化時間利用“小屏”提升科學素養。
同時,大賽還將從解讀國家戰略、前沿科技、社會熱點、科學(家)精神、應急科普、科學辟謠等不同角度,與相關單位合作開展不同主題的專項答題。
來源: 北京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