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是重要的發聲器官,喉癌手術后,很多患者擔心術后還能不能說話這一現實問題,其實這主要是由喉癌的病變范圍及手術方式決定的。在喉癌早期,微創手術方法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術后可正常說話無阻礙;如果喉癌處于中期以上,則需對垂直喉、額側喉等進行部分切除,此類患者術后可以說話,但是聲音比較沙啞;在喉癌晚期階段,對于全喉切除有著一定的要求,術后無法正常發音。但請大家不要擔心,喉部分切除術術后嗓音沙啞是可以通過后期的嗓音訓練盡快恢復嗓音,即使是全喉切除術后患者不能利用喉發音,后期也可以通過食管發音訓練、人工喉、植入發音按鈕,甚至是最新的科技發明來幫助患者發音,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解答一下關于喉癌術后如何發音的問題。
1.喉部分切除術后如何發音?
半喉切除術和喉部分切除術,術后如果吞咽正常功能有所改善,即可將氣管套拔出,但是在拔前,先堵塞氣管套維持24-48小時,如果患者不存在呼吸困難的情況,即可將管套拔出。對于采用喉部分切除術,術后患者的聲帶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導致聲音嘶啞,但是不影響其余說話、呼吸功能,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無礙。對于嗓音存在的問題,嗓音訓練是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其原理是使患者充分學習并利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使健側聲帶代償,增加聲帶的彈性,促進聲帶閉合,從而提高患者發音質量,改善聲音的異常狀態。它是一種無創的治療手段 ,具有成本低、操作簡單、非侵入性及患者接受度高等特點。
2.全喉切除手術后如何發音?
目前全喉切除術喉患者有四種常見的發音方式,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食管發音:對于食管發音,無需通過工具或手術,就可以使發音得到改善和恢復,并且可以隨時隨地的與人溝通交流,不受限制,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其發音的基本原理是,借助胸內壓力,像打嗝似的在食管內逼出空氣,形成對食管上端或咽部黏膜有效的沖擊力,進而發音。在吸氣時,食管內負壓可以為空氣壓入食管提供很大的便利性,然后練習腹肌收縮,為膈肌上升以及增加胸內壓力助力,在空氣由上口排出以后,即可發音,一般初學者在練習1-2周即可掌握,并且經過不斷練習,食管發音也會越來越流暢、自然。這種發音訓練一般有專門的培訓班,比如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已經成功舉辦30年的食管發音培訓,幫助1000余名患者重建語言功能,使越來越多的無喉患者重建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第二,人工喉:如果食管音訓練沒有取得良好的實施效果,人工喉方式的應用也是比較顯著的,它是使肺部氣流通過人工喉發音,再加上氣流進入口腔發音部位,如此來滿足協同性工作需求。對其優點進行分析,可以保證發音的清晰度,但是因為受到隨身攜帶人工喉裝置的影響,發音裝置兩端的管子應與口腔內相互連接,其操作的便捷性較低。但是,在操作過程中,發聲器容易受到污染,患者應不斷規范具體的清潔與消毒步驟。
第三,電子喉:作為重要的電子發生器之一,其組成主要得益于晶體管,在說話時,電能會向聲能完成相應的轉化過程。該方法的使用并不難,將其放在下頜骨下方就可以的,但是有關于發出的聲音,與機器人的聲音比較類似,有時發音讓人很難聽懂,很多患者對此聲音有些排斥。
第四,植入式發音紐,是通過手術的方式在食管和氣管之間置入單向閥,它可以使空氣通過并送至咽部,同時能夠防止液體和食物反向進入到食管中,在食管和氣管間形成了一個單向通道,在堵住頸部造口時,空氣會被導引至食管和咽部,從而產生震動發出聲音。這種植入式發音紐為喉全切術后患者提供比其它辦法更流利更自然的發音方式,其發音質量高,聲音響亮,吐字連貫,持續時間長,易掌握,是國際上喉切術后聲音重建的金標準,在國外已被廣泛應用。但發音紐植入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由于放置位置不佳等原因使患者需要多次行放置手術,也可能造成黏膜損傷、感染、瘢痕阻塞氣道以及誤吞等意外傷害,因此在國內還沒有廣泛開展。
3.最新的可穿戴喉的技術
近日,一款可穿戴人工喉應運而生,它在識別佩戴者喉部發聲的信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優勢,并將識別的信號轉換為語音,其還原準確率是非常高的。其研發材料主要得益于石墨烯材料,在低頻的肌肉運動、高頻聲波信息等方面,其靈敏度凸顯,而且語音感知能力較強,抗噪聲的作用不可小視。同時人工喉在熱聲效應的支持下,可以實現信號向聲音播放的順利過渡與轉化,通過集成AI模型,人工喉在識別喉切除術患者模糊說出的詞匯方面非常適合實踐與應用,其準確率往往在90%以上,識別內容在合成以后,會轉化為語音,接著在人工喉上播放,使患者的語音交流能力得到明顯改善,進而給予聲音障礙者強有力的保證。有關于人工喉的制作過程,其簡單性、性能穩定性等性質優勢突出,作為全新的硬件平臺之一,對于語音識別和交互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相比于植入式發音紐,該發音裝置對患者無創傷,確實是廣大無喉患者的福音,該技術目前正在招募適用患者進行臨床調試階段,希望會給廣大患者帶來“新聲”。
科技在不斷進步,對于未來人工喉的應用領域,應不斷強化與聲音障礙者之間的距離,同時達到語音交互的根本目的,它不僅是為了使發聲失能群體的發聲問題得到恢復,實際上,也可以應用于普通人,滿足其在特殊場合的交流溝通的需要。(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李妍)
來源: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