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以來,因呼吸道感染高發,很多人在醫院檢查肺部時發現了肺結節。而且隨著低劑量螺旋CT篩查技術的廣泛開展,越來越多的無癥狀肺結節被發現,其中97%以上的肺部結節為良性病變,肺癌的檢出率僅為0.7%~2.3%。

但很多人談“結”色變,唯恐會發展為肺癌,甚至錯誤地將肺結節等同于肺癌。多數人在偶然發現肺結節后焦慮不安,甚至內心恐慌。在巨大心理壓力下,通常會選擇反復檢查CT或者選擇治療,實際上,短期內反復復查CT并無益處。一項研究也顯示,國內肺部結節誤切率近20%。過高的檢出率導致了過度診斷、過度治療及增加受檢者焦慮心理。

一、肺結節是突然變多了嗎?

很多人覺得周圍查出肺結節的人突然變多了,其實不然。

首先,由于公眾對肺部健康越來越重視,近年來主動做肺部CT檢查的人比之前更多,從而在檢查過程中“順帶”發現了肺結節。

其次,新型檢測技術的廣泛應用,特別是人工智能肺結節輔助診斷系統技術及低劑量螺旋CT篩查技術的廣泛開展,被大規模引進至各層級醫院的醫學影像科,這不僅提高了醫生的診斷效率,還同步提高了肺結節的檢出率。一些關于肺結節有年輕化趨勢的觀點,其實也是因為參加體檢和癌癥早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總之,以上因素在同一時期疊加,導致不少人產生了“肺結節突然變多”和“肺結節年輕化”的錯覺。

二、出現肺結節與“陽過”有關嗎?

有些患者反映自己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之后,活動總氣喘,感覺耐力也變差了,一到醫院檢查,才發現肺上長出了結節。那么,肺結節真的與“陽過”有關嗎? 專家表示,任何感染都可能會形成結節,新冠病毒感染也不例外,確實有極少數患者會因炎癥無法完全吸收而形成結節。但這些結節基本上都是良性結節,幾乎沒有惡變的可能,即便發現也不必恐慌,遵醫囑定期復查即可。此外,一些人群原本存在肺結節,只是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之后做了CT檢查才發現。

其實,活動氣喘、耐力變差或出現結節等情況,與新冠病毒感染后肺部出現的氣道高反應及炎癥改變有關。有的病情較重的患者會有肺部磨玻璃陰影、片狀陰影等影像學表現,后者可在痊愈過程中自行吸收,但吸收的程度因人而異。部分患者特別是合并肺基礎疾病肺功能差的患者,可能無法完全吸收而殘留在肺上形成局部纖維化瘢痕,并以肺結節的形式出現在CT影像上。但對于大部分“陽過”的輕癥患者而言,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痊愈后并不會在肺部留下痕跡,也不會對肺功能產生影響,更不會引發肺部結節。

三、結節的分類與隨訪

1.單個實性肺結節

(1)直徑<6 mm

低危人群:無需隨訪。

高危人群:無需隨訪。但如果形態可疑或位于上葉者,可12個月時復查1次。**高危人群:**年齡≥45歲;吸煙(吸煙量≥20包年);二手煙或環境油煙吸入史;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史(長期接觸氡、砷、鈹、鉻、鎘及其化合物及石棉、二氧化硅和煤煙暴露);個人腫瘤史(既往罹患其他惡性腫瘤);直系親屬肺癌家族史(一級親屬被診斷為肺癌的個體);慢性肺部疾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結核和肺纖維化、支氣管肺組織的慢性炎癥)。

(2)直徑6~8 mm

低危人群:6~12個月時復查CT。具體時間間隔根據結節大小、形態、患者偏好決定。大多數情況下1次隨訪即可。形態可疑,穩定性不能確定者,可18~24個月時進行第2次CT復查。

高危人群:6~12個月時進行第1次CT復查;18~24個月時進行第2次CT復查。大部分2次隨訪即可,個別穩定性不確定者可適當延長總隨訪時間。

(3)直徑>8 mm實性結節

每3個月復查1次CT。進行PET-CT、組織活檢,或二者同時,具體依據結節大小、形態、伴隨疾病及其他因素決定。

2.多個實性結節

(1)最大結節直徑<6 mm

低危人群:無需常規CT隨訪。

高危人群:可以考慮12個月時復查1次CT。前提:無已知或可疑原發腫瘤病灶(無轉移可能)。

(2)至少其中有1個結節直徑≥6 mm

3~6個月時首次CT復查(必選);根據結果18~24個月時進行第2次CT復查(可選)。

3.單個純磨玻璃樣結節

(1)結節直徑<6 mm

無需常規CT隨訪。但如果存在可疑形態或其他危險因素,分別在2年、4年時進行復查。

(2)結節直徑≥6 mm

6~12個月時復查CT,以后每2年復查1次CT,隨訪滿5年。

4.單個部分實性結節

(1)結節直徑<6 mm

無需常規CT隨訪(與純磨玻璃結節類似)。

(2)結節直徑≥6 mm但實性成分<6 mm

3~6個月時復查CT,此后每年復查1次,隨訪滿5年。

(3)實性成分≥6 mm

3~6個月時復查CT,評價結節是否持續存在,對于具有可疑形態、實性成分增加、實性成分>8 mm,推薦PET-CT進一步檢查明確性質或者手術切除。

5.多個部分實性結節

(1)最大結節直徑<6 mm

首先需考慮感染性病變,其次3~6個月時復查CT,如持續存在,此后2年、4年時各復查一次CT。

(2)至少有1個結節直徑≥6 mm

根據最可疑結節進行決策,如果3~6個月時復查CT,結節仍然存在,需考慮多原發腺癌可能。低劑量CT篩查發現肺結節管理的建議:基線篩查(見圖1)與年度篩查(見圖2)

注:LDCT為低劑量螺旋CT;HRCT為高分辨率CT;NS為非實性結節;S為實性結節;PS為部分實性結節;陰性結果為無肺內非鈣化性結節檢出

圖1 肺癌基線篩查出結節的管理流程

注:LDCT為低劑量螺旋CT;HRCT為高分辨率CT;陰性結果為無肺內非鈣化性結節檢出

圖2 肺癌年度篩查出結節的管理流程

隨著高分辨率、低劑量CT的廣泛應用,特別是參加肺癌篩查項目或健康體檢的人群增加,肺結節的檢出量越來越多。因此,對于肺結節的診斷和處理要采用多學科會診的工作模式和醫患共同決策,既要降低過度診治率又要彌補診治不足的問題,減輕患者心理負擔的同時還要提高肺癌的早診早治率。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醫學會雜志社.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3版)[J].中華腫瘤雜志,2023,45(7):539-574.

[2]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肺癌醫學教育委員會《肺結節多學科微創診療中國專家共識》編寫組. 肺結節多學科微創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23,30(8):1061-1074.

來源: 康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