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GPT Store 終于上線。

早在 2023 年 11 月的開發者大會上,Sam Altman 就已經對外介紹了 GPT Store,隨后而來的內部「宮斗」顯然拖慢了 GPT 商店「剪彩掛牌」的進度。但這段時間以來,GPTs 的熱度并未消退,用戶已經創建了超過 300 萬個自定義版本的 ChatGPT。

盡管只有「尊貴付費會員」才能使用,GPT Store 上線后仍然得到了用戶與媒體的高度關注。前者,沖浪一線的網友火速上線試用,「AI 里程碑」、「瘋狂」、「強大」等溢美之詞快速刷屏。后者,面對這家在過去兩年間持續引領行業風向的企業,媒體們更想要探究 OpenAI 這招棋背后的深意,有的甚至直接將蘋果的 App Store 拿來作對比。

不過,細究之下二者其實存在諸多差異——開發者的應用開發過程不依賴于蘋果,所以開發過程中涉及的數據有一定的自主權,而蘋果則是握住了硬件終端的護城河。反觀 GPT Store,用戶創建自定義的 GPTs 時仍然是基于 GPT 模型,進行微調以及額外語料、數據的輸入,這會為 ChatGPT 帶來哪些增益我們不得而知。

或許,單純類比 App Store 來猜測 OpenAI 的用意并不夠準確全面,所以,HyperAI超神經編輯組開啟了大膽的頭腦風暴,希望能在「像霧像雨又像風」的 GPT Store 身上抓到蛛絲馬跡。

誰不想躺著賺錢?

大家之所以熱衷于用 App Store 的商業化模式來分析 GPT Store,一方面是因為其生態屬性有著相似之處,均承載著不同垂類的百萬數量級應用;另一方面,蘋果基于 App Store 的輕松盈利雖然一直為人所詬病,但對于 OpenAI 而言卻是個不錯的「榜樣」。

2023 年 1 月,蘋果公司發布公告,表示 App Store 自 2008 年推出以來,蘋果已經累計向開發者支付了 3200 億美元。根據 App Store 的政策,蘋果會從用戶數字消費中抽取 30% 的傭金,開發者能拿到用戶 70% 的消費金額。

粗略推算,蘋果在 App Store 上賺取了 1300 億美元。

但這一數額并不準確,蘋果為中小開發者做了調整,年收入 100 萬美元的開發者只收取 15% 的傭金。我們無法確切了解究竟有多少開發者支付 15% 的傭金,有多少支付 30% 的傭金。

可以確認的是,蘋果不用自己絞盡腦汁研發新款 App,只需要做好 App Store 的運營與維護就能夠獲得千億級的收入。雖然「蘋果稅」一度引發眾怒,連馬斯克都公開斥責,但目前仍未有人能撼動這筆「暴利」的生意。

再來看 OpenAI 的盈利模式。據官網顯示,其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 API 為主的產品,包括可調用 GPT 模型、DALL·E 模型、Whisper 和為開發者提供的 Chat、Embeddings、Analysis、Fine-tuning 功能;另一類是以 ChatGPT 對話機器人為核心的產品,分為個人版和企業版。


來源:光錐智能

當然,目前還增加了 GPT Store,以及 ChatGPT Team——每位用戶每月 25 美元(年付制),或每位用戶每月 30 美元(月付制)。

過去,API 調用收費和 ChatGPT 訂閱收費已經為 OpenAI 創造了極高的收入增長,外媒 The Information 去年 8 月預測,OpenAI 預計在未來 12 個月內,通過銷售人工智能軟件及其計算能力,將獲得超過 10 億美元的收入。但同樣地,其背后也面臨著巨大的研發成本壓力。

而 OpenAI 學習蘋果「躺著掙錢」的第一步應該就是將在第一季度啟動的「GPT 開發者收入計劃」。其表示,初期,開發者將根據用戶對其 GPT 的參與度獲得報酬。是不是有點「蘋果味」了?

然而,OpenAI 并沒有像蘋果那樣擁有硬件護城河。相反,即便 GPTs 普適化之后,手機版的 ChatGPT 或許還要向蘋果「交稅」。

其實,除了 iOS、安卓等偏向消費級的應用商店外,微軟的 Azure Marketplace 更加值得 OpenAI 借鑒。

Azure Marketplace 云應用商店在 2014 年 10 月在全球范圍內發布,基于微軟在云服務方面的積累,幫助軟件開發商完成了向云服務商的轉型,其更多是面向企業用戶,為尋求云解決方案的傳統公司,和已開發出可使用的解決方案的軟件廠商搭建平臺。2021 年 7 月,微軟宣布,將只為每個可交易的應用程序收取 3% 的費用。

類比 GPT Store,微軟將其云服務提供給軟件開發商,OpenAI 將 GPT 模型提供給開發者;用戶在 Azure Marketplace 上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并在 Azure 上運行,網友在 ChatGPT 頁面找到合適的應用并仍基于 GPT 模型進行對話和調用。

二者的本質都是以自身的基礎能力,即云與大模型,幫助用戶一起賺錢。不過,網友基于 GPT 模型與各類應用的交互,是否會為 GPT 模型提供更多的數據,我們不得而知。

不只是應用商店,更像是微信小程序

拋開盈利模式不談,GPT Store 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微信小程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猶記得,「小程序」功能初上線時,甚至有網友提出——可以刪掉手機里使用率低的 APP 了。誠然,作為不用下載即可使用的應用,小程序對于用戶而言最大的吸引力是輕量化,而對于開發者而言,則是開發成本低、入口流量大等等。根據 2023 微信公開課 PRO 上披露的數據, 2022 年小程序的交易規模達到數萬億元,微信基于此的收入想必也非??捎^。

微信小程序的功能無需贅述,而如果我們將 ChatGPT 也看作是一個應用,則能夠發現其中的相似之處。

**首先是入口。**微信可以說是國內用戶每天使用最多的 APP 了,而 ChatGPT 的訪問量成績也十分耀眼,月活用戶數在上線后兩個月就突破了一億,即便近幾個月有所下跌,也仍然稱得上「高流量」。

**其次是輕量化的應用體驗。**微信小程序頁面只要下拉即可訪問,同時還可以通過搜索、對話框分享等形式快速進入。

而 GPT Store 中的應用,可以通過搜索框直接找到相關的 GPT 應用,熱門推薦下面,設有每周精選 (Featured)、熱門榜單 (Trending) 和官方自己開發的 By ChatGPT 三個板塊,每個版塊下,都有推薦的應用。同時,官方還推出了寫作、生產力、編程、生活方式等等七個細分版塊。

此外,微信小程序之于騰訊而言,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提高了用戶粘度,將生態建設成本降低。同樣地,GPT Store 對于 OpenAI 而言,也是再度向「開源」靠攏,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基于 GPT 進行應用開發,勢必也將反哺大模型,在性能與創新應用層面帶來更多解題思路。

高手在民間,或許,那個沖破 ChatBot 應用模式桎梏的開發者,現在正在充值 Plus 會員。

寫在最后

無論是蘋果 App Store、微軟 Azure Marketplace,還是微信小程序,都基本形成了固定的營收模式與運營方法,而 GPT Store 的出現,一如當初 ChatGPT 的橫空出世,在大模型時代尚且未有成熟先例,最終,Sam Altman 會如何書寫 OpenAI 的掘金史,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不過,開發者和運營人員看似都是同一批人,畢竟 GPT Store 才上線 2 天就已經出現了「刷榜」現象……


來源:差評

來源: HyperAI超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