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是木犀科(Oleaceae)的常綠樹,也被稱為木犀,桂花,金粟和九里香。桂花是中國十大傳統花卉之一,同時被認作現代都市綠化中最珍貴的花卉之一。它原產于我國的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因其樹姿端莊、枝繁葉茂,特別是誘人的花香賦予了它“獨占三秋壓眾芳”的美譽。桂花也因此被蘇州、杭州、桂林等世界聞名的旅游城市指定為市花。

桂花品種繁多,常見的品種主要包括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金桂樹樹身粗壯高達,樹冠呈渾圓球形,葉片厚實呈濃綠色有光澤,以橢圓形為主且花色金黃香氣撲鼻。銀月桂葉小,橢圓形,卵形成倒卵形,較薄,花為黃白色或淡黃色。丹桂葉小,葉片形狀常見為披針形或橢圓形,前端尖并且葉子表面粗糙,花色橙黃為主少數泛紅,香氣較弱。四季桂葉呈橢圓形,薄,花色主要為黃色或淡黃色,花期長,除了極寒酷暑外均可多次開花。開花多集中在秋天,氣味清淡,葉子很小,大部分都是灌木狀。

桂花適宜溫暖濕潤的種植環境中生長,雖然具有一定的抵御寒冷能力,但并不能耐嚴寒。生長過程中需要多光照,也耐蔭,然而幼苗時必須有一定的遮蔭。桂花對土壤的要求并不苛刻,微酸性,富含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可作為首選,特別是在土壤深層,肥沃水分和良好排水的沙質土壤最適宜桂花生長。但桂花不耐干旱貧瘠的土壤,需要土壤具有一定的厚度,要避免鹽堿土和澇漬土地。將其種植于排水不良的濕地,將導致生長不良,根腐爛,葉片掉落,并最終導致整株植物死亡。

桂花的應用較廣泛。它經常被種植在花園,道路兩側,草坪和庭院中。由于它對二氧化硫和氟化氫等有害氣體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因此它也是工業和礦區綠化的優良花卉樹木。桂花與山、石、亭、臺,樓、閣相互映襯,更能增添優雅端莊的韻味。同時,它也是盆栽植物的良好材料。搭配為盆景之后可觀形、賞花、聞香,為家居平添一份樂趣。此外,桂花材質堅硬,光澤,質地美觀,是一種很好的雕刻材料。不僅如此,桂花是制作桂花糖,桂花茶,桂花酒和桂花餅的重要原料。桂皮也可提取染料和鞣料,桂葉可作為調料,為食品增進清香。

1.桂花的繁殖方法

桂花的培育方法主要包括播種、扦插、嫁接和壓條等手段。生產上以扦插和嫁接繁殖最為普遍。

1.1播種繁殖。桂花可以播種繁殖。但是,由于某些品種開花不結籽或結籽少,加之播種方法種植的幼苗從播種到花期的時間較長,有的需要10年以上才能開花,成長過程容易受到影響,因此這種方法很少被幼苗生產者和家庭花卉愛好者使用。

桂花的種子約在5月成熟。采種后可在兩個時段進行播種:首先,它是在收獲后播出,這可以減少種子儲存的過程。它的缺點是冬季很難管理幼苗,容易受到凍害。第二種是先收集種子而后將種子埋入沙中,然后到明年春天從沙中選出種子再播種,4月份發芽出苗。采用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幼苗生長快,幼苗管理難度小。而采用播種手段育苗,在育苗期間要注意水肥管理,按時進行間苗、補苗、中耕除草等操作,保證良好的防暑防寒措施。

1.2扦插繁殖。切割繁殖技術簡單,繁殖次數多,速度快,成活率高,成本低。是目前采用最為廣泛,使用最為頻繁的桂花繁育手段。

扦插時間:扦插時間可選在3月初至4月中旬,挑選1年生春梢進行扦插。也可以將扦插時間選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進行,選用半年生的半熟枝帶踵扦插。由于6月下旬至8月下旬扦插對溫濕度的要求高,因此扦插時間通常選在3月初至4月中旬。

插穗的剪取與處理:插穗通常從中幼齡樹上選出。選擇原則為樹體中上部偏外圍的粗壯且沒有蟲蛀的枝杈。將所選枝杈剪成10~12厘米長,除去枝杈底部葉片,只留頂部3~4片樹葉。條件允許的可以將插穗放入50~100ppm的GGR6號溶液中浸0.5~1小時,對扦插條的生根有益。

插壤準備:扦插基質土壤一般選擇偏酸性、松軟、透氣好且保水力強的土壤。扦插前用多菌靈、五氯硝基苯等溶液對基質進行消毒。

插后管理:對扦插后的插條所處環境進行溫度和濕度進行控制,是扦插能否成功的關鍵控制點。插條最佳生根的土壤溫度為25~28℃,最佳相對濕度需要保證大于85%。為了達到上述控制條件一般應該進行相應的遮陽、搭棚、澆水、換氣等。此外,由于適宜插條生長的條件是高溫高濕環境,這種環境極易產生霉菌感染,因此在扦插之后每周應施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消毒。

1.3嫁接繁殖。嫁接繁殖的樹苗有著成苗快、長勢旺、開花早、變異小的優勢,是較為常見的手段之一。

培育砧木:多用諸如女貞、小葉女貞、小葉白蠟等一到兩年生苗木為砧木。其中將女貞用作嫁接桂花砧木的成活率高、初期長勢好,但該手段所得苗木傷口愈合慢,易受感染且遇風或外力機械碰撞易發生彎折甚至斷裂。

嫁接通常在清明節前后進行。在生產中最普遍用到的手段包括有:一種為噼接法,另一種為腹接法。接穗選用原則以成年樹上木質化完全一到兩年的飽滿健壯、無病害的枝條為準,去掉枝條葉片后再進行嫁接。所用噼接法進行嫁接,在當年春季苗木出芽前,應將所選砧木從懸空4~6厘米處剪斷后實施嫁接。接穗的圍度要與砧木的圍度要匹配,接穗的削面要光滑平整,而噼接成功的關鍵點為砧木與接穗的交界面要保持對齊、捆綁要緊實。采用腹接法的,無需斷砧,可將接芽直接嵌于砧木上,等到嫁接完成后再斷砧。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進行嫁接,盡可能做到接穗現用現取。如需從外地取接穗,一定要保持穗條的新鮮度防止污染。嫁接時間選無風的晴天氣為好。嫁接后要及時檢查成活率,將補接、抹芽、剪砧、釋放綁帶、水肥管理及防治病蟲害等操作按標準完成以達到高成活率。

1.4壓條繁殖。壓條繁殖的時機同樣應選在春天接穗萌芽前進行。因桂花枝條韌性差易折斷,所以一般無法采用地壓法,只采用高壓法壓條。采用高壓法進行壓條,應挑選優良母株上長勢較好的兩到三年生枝條,在其表面環剝0.3厘米寬一圈外皮層,之后在環剝處涂以濃度100ppm的GGR6號溶液或施以相同劑量的萘乙酸溶液,之后在塑料薄膜內灌滿山泥,并混入腐葉土、苔蘚等,將環剝刻傷部分包裹,澆足量的水,再把薄膜口包扎固定。注意經常觀察,以做到及時補水,保證包扎物始終處于濕潤狀態。在夏秋兩季的培育后會長出新根。在第二年春季便可將長出根的枝條剪離母體,拆開塑料薄膜,帶土移入盆內,澆足量水,在陰涼的環境種養護,待萌發出新梢之后,再移到光照充足的環境中繼續培育。

2.桂花的栽培管理

由播種、扦插等途徑培育而來的桂花幼苗經1年左右的生長,其抗旱、抗凍及抗貧瘠土壤的能力依然很差,不適合立即用作綠化苗,應首先移栽到苗圃內培植二到五年,待其成長為抗逆性較強的中苗后再移栽。栽培管理的要點主要包括:

2.1整地。移植環境應滿足光照充足且土層深厚,土壤應富含腐殖質、透氣性強、方便灌溉排水同時呈微酸性(pH為5.0~6.5)沙性壤土作培植圃地。進行移植的前一年秋冬季節,首先將圃地全面翻土,并按株行距為1.5米x1米(移植2兩年待樹苗更為粗壯后,每隔一株移走一株,將行株距增加為2米x1.5米、所用栽植穴的尺寸為0.4米x0.4米x0.4米。每一栽植穴施放腐熟性平的農家肥(豬糞、牛屎)2~3公斤、磷肥0.5公斤作基肥。施放后把基肥與表面壤土拌勻并填入栽植穴。由于溫度及微生物的作用,肥料在栽植穴中會將大分子營養物質發酵為小分子物質,易被樹苗吸收。

2.2移栽。在樹液尚未流動或剛開始流動時移栽為宜,通常在2月上旬至3月上旬進行。轉移樹苗時,盡量做到多留根、少傷根。移苗后要抓緊栽種,若從外地調苗,要注意保持水分,以防苗木干燥。栽好后要將培土壓緊,澆足量的水,讓苗木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移栽桂花除考慮株行距外,還應考量種植點的配置,以協調植株地下、地上部分的空間分配,正方形種植點株行距,對樹冠的均衡發育有益,多用于較平坦林地;長方形種植,行與行的間隙大,有利于植株采光,也便于人工操作;三角形種多適于平緩林地,其特點是相鄰植株彼此錯落,單位面積種植株數比正方形種植多15%。

2.3水肥管理。移栽后,出現大雨使圃地表出現水洼的情況,要及時挖溝排水。遇干旱,要澆水抗旱。在施以足夠的基肥的基礎上,每年還要額外施三次肥,即三月下旬向每株苗木施放速效氮肥0.1~0.3公斤,有利于其長高及多發嫩梢;7月向每株苗木施放速效磷鉀肥0.1~0.3公斤,以提高其抗旱能力;10月向每株苗木施放有機肥(如農家肥)2~3公斤,以增加其抗寒能力,為越冬作好準備。

2.4修剪整形。桂花萌芽能力強,有自然形成灌木叢的性質。桂花每年在春秋兩季均會抽梢,如不及時修剪新芽,則較難培育出高品質植株,也會形成上部枝條密集、底部枝條稀疏的上強下弱狀況。修剪時多依據樹勢、枝勢生長情況進行截短,除此之外,一般以疏枝為主,對密度較大的外圍枝杈進行適當疏除,并剪掉徒長枝及病蟲害枝,以改善植株通風透光和安全性。要及時清除樹干基部發出的萌蘗枝,以免過度代謝樹木內的營養并擾亂樹形。

2.5松土除草。每年分別在春和秋季,配合施肥分別中耕一次,以改良土壤結構。越冬前壘蔸一次,并將苗木主干涂白一次,可以增加苗木的御寒能力。每年除草2~3次,能夠降低雜草與苗木之間水、肥、光照的爭奪。據測量,中耕的桂花林地在干旱時節,15厘米厚的表土層含水量比未中表土層高5~10%;而30厘米的土層,中耕后的土層含水量高10~15%,不僅如此有機質和有效氮、磷、鉀均比未中耕的高出1倍,而在林地土層的0~29厘米處,土壤空隙度為75%,29~47厘米左右的總空隙度可達80%,由于土壤條件的改善,促進了桂花地上部分的生長發育,中耕后桂花的水平根系總長度為未中耕桂花的2~3倍,分布深度在10~30厘米,新葉數增加20~50%,新梢數增加15~45%,花芽數增加10~40%。

2.6防治病蟲害。

桂花的病害主要包括1)褐斑病、枯斑病和炭疽病等為主的侵染性病害。2)病害癥狀以葉片黃化病(因旱落葉、水漬爛根和匱乏鐵等導致)的生理病害以及受刺吸性害蟲分泌物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例如煤污病等。桂花最常見的蟲害是刺吸性的葉螨、癭螨類以及蠟蚧、盾蚧類。對桂花病蟲害進行預防,應全面貫徹防護為主、綜合防治的主要原則和與其相對應的五大技術防治手段。現分述于下:

2.6.1預防為主的原則

(1)保證地栽和盆栽桂花的養護,使苗木健康成長,提高桂花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2)改良地栽和盆栽位置的環境與衛生條件,縮小桂花病蟲害的活動余地達到最終杜絕的目的。

(3)加強桂花病蟲害的預警。當病蟲害初發的階段(在確定發病中心后),即蟲害處于幼齡階段(3齡前)就要及早加以治理,力求苗木蟲害不發生或產生較小的危害。

2.6.2綜合防治的原則

綜合防治指不局限于單項防治技術,而是同時整合人工操作、園林管理、物理手段、生物技術和化學化工等技術手段,以實現全面防治桂花病蟲害的目的。

2.6.2.1人工操作

(1)剪。通過修剪來改善桂花植株的采光通風情況,可以達到促其健壯生長,同時病蟲害發生幾率得到控制。

(2)刮。用刮樹刀將桂花樹干上裂皮翹皮部分內隱藏的蟲體和病斑刮除以減輕病患。

(3)掃。定期掃除桂花苗木周圍的殘枝落葉,減少害蟲可能藏匿的地點并燒毀或用作漚肥。

(4)翻。初冬,耕翻園地或苗地土壤,擾亂蟲害的生存環境,將它們暴露在地表并最終將其殺死。

(5)換。早春,將盆栽中的桂花翻盆后換土,將部分舊土抖落后,更換干凈的培養土,避免盆土中藏匿的蟲害復發。

(6)曬。換下的盆栽宿土,可于晴熱天攤放在水泥地上暴曬,對其中的微生物和害蟲進行殺滅,再混入腐熟的農家肥漚制,供后期種植使用。

(7)涂。定期在桂花樹枝干上涂石灰漿,夏季能夠防止蛀干害蟲進入樹皮內產卵,同時能夠減輕枝干皮層受到烈日燒灼,在冬季可避免枝干上越冬的蟲害,也可以預防枝干凍害。

(8)隔。圃地里種植的桂花及盆景園里放置的盆栽桂花,其擺放都應依照適當的間距。此舉有對植株間空氣流動有利,可以改善光照并促進花芽形成,避免中下部枝條光禿,也有利于抗蟲害藥物的施放。

(9)誘。為進一步防止蟲害侵襲桂花,在入冬前,扎草團并安置在桂花主干的分枝部位,此舉能夠誘集害蟲進入草團越冬而不會侵害桂花;順利越冬后,將草團解下燒毀。

(10)養。可對瓢蟲、草蛉、捕食螨進行保護,并利用瓢蟲來防治介殼蟲;利用草蛉來防治粉虱;利用捕食螨來防治紅蜘蛛。

2.6.2.2園林管理防治

(1)輪作換茬。若苗圃或林地中所種植的桂花受到了嚴重的病害感染,必須嚴格要求換種其它作物且短期內不得種植桂花,同時保證該區域內的土壤不會作為盆栽土壤來源。

(2)嚴格檢疫。對引進的桂花苗木進行嚴格的檢驗,嚴禁感染病蟲害的苗木進入種植區,也不可病蟲害苗木作為扦插、嫁接等繁育過程的原料。

(3)及時排灌。下過雨水的林地、圃地與盆景園等位置都要抓緊排水或傾倒滿溢積水,防止培土暗漬,造成爛根。雨水少的旱天,要注意按時澆水、噴水,保證桂花苗木水分充足,避免秋季早期葉片脫落,影響來年開花。

(4)合理施肥。在冬季,通過補充足夠的基肥來滿足桂花全年營養需要,而生長季節則需要巧妙地追肥,比如,薄肥勤施和開花前期加施少許磷胛肥,以滿足桂花開花期的特殊營養需求。

2.6.2.3物理方法防治

(1)黑光燈。此種類型的燈可以發射出紫色光,而諸如金龜子、飛蛾、蝗蟲、地鼠等害蟲易受紫色光的引誘,從而掉入黑光燈下的水盆中淹死。注意黑光燈宜設立在地形開闊地帶。

(2)黃色捕蟲板。該板能有效控制粉虱等害蟲的初期數量,防止它們暴發成災,可用于監測和防治粉虱等桂花害蟲。

2.6.2.4生物技術防治

(1)飼養害蟲天敵,以蟲治蟲。采用人工繁殖的辦法,批量培養瓢蟲、捕食螨和草蛉等害蟲天敵,讓它們捕食與其相對應的介殼蟲、粉虱和紅蜘蛛等桂花害蟲。

(2)研究和開發各種生物農藥,以控制桂花病蟲害的發生和發展,即將稀釋后的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培養液,噴灑在林地、苗圃或盆景花園中,引起各種桂花害蟲因微生物感染而死亡。目前,在我國生產的生物農藥中,選用較為廣泛的主要有三大類,分別是以白僵菌、蘇云金芽孢桿菌(俗稱Bt乳劑)和滅幼脲3號為代表的真菌制劑、細菌制劑和抗生素制劑。

2.6.2.5化學藥劑防治

大量實踐證明,化學農藥的使用利弊共存。適當施用可以減輕或控制桂花病蟲害;而農藥濫用,不僅會對桂花造成巨大的傷害,更重要的是會引起環境污染,甚至威脅人類的性命。在具體應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絕對禁止劇毒農藥的使用,建議使用高效低毒農藥。近年來,高效低毒農藥在我國也慢慢得到了推廣。目前,國產種類主要包括多菌靈、氧化樂果等;其他還有一些諸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和尼索朗等進口種類。進口農藥藥效雖好,但售價也高。

(2)使用化學農藥時,必須要有針對性和特異性的使用,切勿盲目濫用,以達到其最佳的防治效果。

3.桂花大樹移栽技術要點

3.1移栽時間。移栽以1月中旬至2月上旬為好。因為此時樹木大多是處于休眠狀態,待成功移植后,樹木逐漸開始生長吸收,更容易成活。忌夏季移栽。

3.2截枝。截枝可以有效減少樹內的養分耗散和水分蒸騰。通常依據樹齡的大小以及生長繁盛程度來確定截枝量的多少。比如說,像百年老樹因其“新陳代謝”速度慢,則要少留枝或不留枝。而生長繁盛,生命力強和樹齡較小的就可以適當多留些枝。截枝時,選擇將病蟲枝、徒長枝和交叉枝等優先除去,然后再用凡士林或波爾多液等保護液涂抹傷口,避免受蟲害和雨水侵蝕。

3.3斷根。為了提高移栽桂花樹的成活率,待移植樹木在移植前的1~2年的春季就應該分別斬斷1/2的根,大概在離樹樁距離為樹樁直徑的2~3倍處為最佳的斬斷處,再用百萬分之五十至一百的GGR6號溶液或0.1%吲哚乙酸溶液在斬斷處涂抹,并用土壤覆蓋,澆灌足夠的水,促進其新根的長成。

3.4取樁。移植之前需確定土球的大小,常規來說,以樹樁地徑的4~6倍為最佳.如若地徑太粗而無法正常起運的,至少也不得低于3倍。取樁過程中用濕草簾和草繩捆綁土球,防止松散。用鋸子鋸斷樹的大根,并用GGR6號等生根粉涂抹鋸斷傷口。成功取出后,同樣的需要用濕草簾和草繩捆實,將草繩包至樹干2.5米高。

3.5運輸。運輸時要輕裝輕放輕卸。裝車時,將大樹固定并墊上緩沖物,防止樹木碰撞,以免傷到根部并觸及土球。途中要注意保濕。

3.6栽植。在栽植的前1個月,應先準備好待植入的種植穴,穴的大小為土球大小的1.5~2倍,再將菌根土填入穴內,并潑撒農家肥5~10公斤,速效磷肥2kg,注入充足的水分備用。栽植時用起重機把整顆桂花樹輕輕放入種植穴內,卸掉包裝草簾和草繩,填土,踩緊、澆水。

3.7管護。

3.7.1支固定架:在大樹的樹干周圍放置三腳架,以防止大樹因人或者動物的碰撞以及強風的影響而搖晃。

3.7.2架蔭棚:四月后,在樹的三面(西北除外)豎立陰涼棚,以防止陽光直射樹干表皮引起損傷,亦可減少水分蒸騰量。待10月份天氣轉涼后即可拆除。

3.7.3澆水:新種植的樹木根系受損,吸水率低,由此不宜澆水過猛,易引起根系發生腐爛。但也不能太少,樹干長期處于缺水狀態也會干枯死亡。

3.7.4輸液:輸液可為附體提供足夠的水分和養分,能大大提高移栽樹木的成活率。輸液一般在4~9月進行。輸液前需提供深至髓心的3~5個輸液孔,一般位于大樹基部由上向下呈45度角選擇。將0.1克ABT6號生根粉和0.5克磷酸二氫鉀溶于1毫升水配制藥液。將藥液以模仿人體輸液的方式緩慢輸入樹干體內,注意,在輸液結束后,務必用棉花團塞住輸液孔,防止藥液流出也有利于下次輸液。具體輸液頻率以及間隔時間取決于干旱程度、溫度高低和植株需水情況。待植株完全恢復,可以正常生長后,用波爾多液封好輸液孔。

參考文獻:

[1] 唐茂菊. 桂花病蟲害及其防治措施[J]. 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 2011年14期.

[2] 華君. 桂花在園林中的應用[J]. 花卉. 2011(8), 20.

[3] 劉同凱 田志鋒. 大桂花樹移栽技術要點[N]. 中國花卉報. 2006年.

[4] 余萬科 楊瓊 唐明榜. 桂花種子快速育苗技術[J]. 湖北林業科技.201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