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亞洲一些國家新冠疫情數據呈上升趨勢引發外界關注,多國政府再次強調防疫措施。鑒于新冠病毒變異株JN.1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傳播,12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初步風險評估,將JN.1單獨列為“需要留意的變異株”。
JN.1變異株在亞洲多個國家增長迅速
馬來西亞自行隔離
連日來馬來西亞新冠病例增加,馬來西亞衛生部12月19日宣布,確診新冠者需從癥狀出現的第一天起自行隔離5天,五天后也需要繼續采取戴口罩等防疫措施。馬來西亞交通部也鼓勵民眾搭乘公交系統時佩戴口罩。從12月10日至16日,馬來西亞報告超2萬例新冠確診病例,多數癥狀輕微。
CCTV4 今日亞洲
新加坡重開“方艙”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12月22日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近期我們估計的病例數量很高,但實際病例可能更高;不過指標顯示病例這幾天已趨于穩定。在此之前,新加坡衛生部宣布自12月19日起恢復通報每日疫情數據。
此外,為緩解診療壓力,新加坡已啟用兩個“新冠診療設施”。其布置、收治原則類似“方艙醫院”。兩處設施目前可容納患者80余人,如有必要,將進一步擴建、容納床位超100張。
CCTV4 今日亞洲
印尼感染人數激增
和新加坡、馬來西亞類似,印度尼西亞近期的新冠感染人數也出現激增。據當地媒體報道,新冠肺炎病例與11月相比增加了13%,首都雅加達平均每天約有200例病例。印度尼西亞也開始督促民眾推遲前往新冠病例增多的區域,“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佩戴口罩和洗手,如果感到不舒服就待在家里”。此外,印尼還重新啟用了體溫掃描設施。據《海峽時報》報道,印尼官員稱已經重新在包括雅加達的主要國際機場以及巴淡島渡輪碼頭等邊境檢查站安裝了熱掃描儀。
春節前后會迎來一波小高峰?
“最近一段時間,亞洲多國新冠疫情數據有所增加。其中,JN.1變異株感染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并呈上升趨勢。”12月24日,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李侗曾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介紹,不過這種變異株的致病力沒有明顯提升,多國報告病例也以輕癥為主,重癥患者并未出現明顯增加,民眾無需過于恐慌。
“新加坡從今年經歷了三波疫情,包括今年初的疫情、今年10月HK.3和EG.5變種毒株主導的疫情,以及目前由JN.1毒株主導的疫情,盡管近期疫情數據有明顯增加,但已經開始趨于穩定,并未出現較大規模的感染浪潮。”李侗曾稱,從全年的情況來看,當新的變異毒株出現時,往往會出現小規模感染高峰,但通常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李侗曾表示,未來一段時間,隨著國際流行株的出現和輸入病例的影響,新冠本土病例可能也會呈現增加趨勢,尤其是春節前后,可能會出現一波的小的感染高峰,但一定和一年前的峰值相距甚遠。“對于老年、兒童以及患基礎疾病等的脆弱人群,應盡可能做好防護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等。”①
新冠病毒顆粒的透射電子顯微照片 圖自:NIAID研究所
短期反復感染,會損傷免疫系統嗎?
最近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支原體肺炎、新冠感染、流感等頻發,很多人支原體剛好又感染了流感。短期反復感染,會損傷免疫系統嗎?
武漢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趙雷12月24日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免疫系統在面對同一種病原體感染時,能夠形成免疫記憶,從而有效預防再次感染。因此,人們在短期內一般不會重復感染同一種呼吸道疾病。然而,若短期內個體頻繁地遭受不同類型的呼吸道疾病感染,免疫系統就可能會面臨嚴峻的挑戰。
任何類型的感染都會消耗人體內的免疫資源,反復感染會逐漸削弱免疫功能,從而加大再次感染的風險。這種影響的持續時間具有不確定性,可能是短暫的,也可能是長期的。具體取決于感染疾病的種類、感染頻率、感染持續的時間以及后續治療的效果。比如,流感等急性感染疾病,若未引發嚴重的后果如肺纖維化,在治愈后通常不會留下明顯的后遺癥,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此外,急性感染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極大負擔,人體在康復期間免疫力會暫時下降,此時需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營養補充以恢復免疫功能。②
康復后,如何避免再次感染?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肖漢12月24日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采訪時表示,在對抗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戰役中,佩戴口罩和接種疫苗仍然是關鍵的防御手段。這些基礎的防護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阻止病原體的傳播,降低感染風險。然而,僅僅依賴硬件裝備還不夠,提升自身的“軟件”防御同樣重要。日常生活中,要通過健康生活習慣、合理飲食和適度運動來提升自身免疫力這個“內在軟件”,以此全面增強對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抵抗能力。②
本文綜合自:①2023-12-25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亞洲多國新冠疫情上升,病例以輕癥為主》(侯佳欣)②2023-12-24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反復感染影響免疫?痊愈標準是什么?呼吸道疾病問答》(韓金序)
來源:健康時報
來源: 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