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大自然,天氣變化從來不是簡單線條,也常常偏離人們的已有認知。雖然常規情況下開始數九要意味著要更冷了,但今年的一九恰是氣溫回升、極寒到偏暖的轉換;雖然季節上暖熱是從南往北推進,但是在一次次的天氣過程中,常常是先冷的北方先回溫。
一、冬至天氣:全國大部依然寒涼,南海大風持續多日
當前中國的大氣環流形勢和造成的天氣比較簡單,就是冷空氣強勢從中東部南下。在冷空氣控制的區域依然寒冷,這是主線;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低溫預警。
由于冷空氣很強大,前進區域碰到的暖空氣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一路被動退卻,并沒有反擊向北的對沖氣流,一邊倒的戰斗自然沒有劇烈的天氣——并沒有強降水過程。
暖空氣不給力,影響天氣的主要因素就是冷空氣前進路上的地形和下墊面屬性了。于是分作了兩路情況:
1、一路直下南海,一方面在平坦但海面刮起大風,另一方面則為海表暖濕空氣上升形成了對流條件,形成了大量冷流云;
2、另一路則向西攀爬云貴高原,抬升其上弱暖濕氣流形成陰雨/雪。
2023年12月22日天氣形勢(濤淘風云)
2023年12月22日10:40風云4A氣象衛星圖像
這個形勢會維持2、3天,全國沒有什么強的降水過程、冷空氣會逐漸減弱,南海的大風成為一個重要關注點,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大風預警。
二、大尺度環流在緩慢演變,一九迎來冷暖逆轉
雖然冬至日及明后兩天依然是北寒南涼,但由于整個亞歐大氣環流的演變,天氣階段性轉暖已經不可阻擋。看懂這個轉換需要回顧過去再展望數值模式模擬的未來幾天大氣走勢,我選取12月19日、22日和28日的形勢來說明如下:
19日:冷空氣自源地西伯利亞中東部取超極地路徑快速南下,造成我國中東部極寒天氣。與此同時,來自大西洋、地中海和中西亞的暖空氣也在向北極輸送,這一南來北往的氣流構成了一個幾千上萬公里的波動。
2023年12月19日天氣形勢
小知識:地球大氣熱量是動態平衡的,高緯地區沒有日曬不斷喪失熱量于太空,低緯地區接受太陽照射有大量熱量盈余,如果沒有熱量交換那么地球不是現在的樣子,大氣環流承擔了主要的熱量交換,而不斷爆發的寒潮冷空氣就是熱量交換的體現,它絕不會因為什么全球變暖就不來了,除非地球大氣消失。
冬至日(22日):由于這樣的波動在中高緯地區是自西向東移動的(移動過程是變化的,可能快可能慢可能停滯可能變形),所以未來影響中國的冷空氣不論是源地強度還是南下路徑都會被破壞,造成的結果就是冷空氣變弱,降溫抵不過住晴空日曬的升溫,平均下來的結果就是回暖,而這個形勢是緩慢變化的,未來一周都是主流,所以未來天氣趨勢就是大回暖。
2023年12月22日天氣形勢
28日:這個大波動緩慢東移持續多日,到后期,東移北上的暖空氣在削弱冷空氣的同時自身也減弱,并且轉頭東移南下,這截斷了東西伯利亞源地冷空氣南下中國的路線;另一方面,西伯利亞作為冷空氣生產車間并未停止產出,只是收縮到了更東北的位置,對中國鞭長莫及。
2023年12月28日天氣形勢
在這樣的環流變化影響下,12月30日較今天(22日)的最低氣溫顯著回升就合情合理了。
中央氣象臺預報12月22日(左)和28日(右)最低氣溫
三、回溫是自北向南發展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我國中東部,雖然冷空氣變弱了,但大陸整體依然是冬季風(北風)的主導,因此南方暖空氣平流北輸的影響是很小。回溫的主要原因是冷空氣變弱背景下,晴空太陽照射和氣流下沉增溫兩者的累積結果,甚至還有一點來自西北方向暖平流的貢獻。所以全國回暖的的時間上,是北方在前,南方在后。
數值預報12月22日氣溫變化(紅升藍降)
數值預報12月26日氣溫變化(紅升藍降)
大自然就是這樣神奇,天氣的變化不是固定套路的,影響因素太多以至于無窮。變化有大背景粗線條,也有階段性小細節,具體情況由具體原因主導。全球變暖的全局,與區域性階段性的寒潮并不互相矛盾。平均狀況下12月不是最冷,但某些年份某些地方這也是有可能發生的。明年1、2月的后冬是會更加冷還是比這些天暖和,有預測但答案終歸是開放的,目前并不能保證預測的絕對準確性,這是人類科學至今未攻克在短期的未來也不可能攻克的難題,關于這一點應有清醒的認知——人力有限,敬畏自然。
---全文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濤淘風云
來源: 濤淘風云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