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7日,“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小編收到來自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國際工作顧問杜暉賢(Freddrick Dubee)教授分享的一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最新研究。這項研究通過基因分析創建了“穿山甲基因地圖”,揭示了世界上遭販賣最嚴重的穿山甲物種——白腹穿山甲(White-bellied Pangolin)的盜獵熱點和貿易路線。該研究利用基因組學方法,從活體穿山甲、以及非法市場沒收的鱗片中提取樣本,通過遺傳信息的匹配,能夠準確追蹤白腹穿山甲產品從國際供應鏈到非洲盜獵地點的來源。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項創新的研究有望為打擊國際穿山甲貿易提供新途徑,使執法機構能夠迅速監測非法貿易并采取有效措施。研究結果還顯示,盡管尼日利亞是主要的分銷中心,但只有很小比例的穿山甲源自該地。為助力全球環境治理、為我國學者提供信息供決策參考,編譯分享信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們參閱。文章不代表平臺觀點,僅供參考。
基因分析揭示穿山甲盜獵熱點和貿易路線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們使用來自活體白腹長尾穿山甲和非法市場上沒收的穿山甲鱗片的樣本,創建了世界上被走私最多的的哺乳動物——穿山甲的基因源頭到目的地的“地圖”。
打擊非法穿山甲貿易一直是個難題:這八個不同的穿山甲物種分布在23個國家,總面積達到230萬平方英里,它們的鱗片被用作傳統藥物在世界各地販賣。非洲的白腹穿山甲通常被運往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
現在,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新方法,即利用基因組學來識別盜獵和走私的熱點區域。根據2023年12月14日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概述的這些發現和研究方法,執法機構現在可以追蹤白腹穿山甲制品從國際供應鏈到非洲盜獵地點的地方。
這項研究的高級作者、UCLA熱帶研究中心的創始主任托馬斯·史密斯表示:“遺傳篩查只需幾天,就能夠準確地將動物的來源定位在大約方圓125英里內?!薄氨热纾腥丝梢栽谙愀鄣拇闲断乱淮[片,你可以拿一片鱗片,確定它來自赤道幾內亞的巴塔市附近的動物?!?/p>
為了追蹤穿山甲從市場到棲息地的貿易,研究作者繪制了白腹穿山甲的基因組圖,并從中非已知地區采集了這個物種的111個樣本,以基因地圖標記不同的地理種群。然后,研究人員從運往香港市場的穿山甲鱗片中“切取”基因材料——大約采樣了100萬只穿山甲。通過匹配這兩個來源,他們能夠確定盜獵最為嚴重的地區,并制作一張追蹤貿易路線的地圖。
他們發現,大多數鱗片首先被運往尼日利亞,這是主要的區域分銷中心。然后,它們被運往包括中國、泰國、越南、老撾和新加坡在內的國家的市場。研究作者寫道,這些發現為“打擊國際野生動物貿易和指導打擊走私措施提供了新機會”。
盡管尼日利亞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通往亞洲的出口中心,但史密斯指出,研究表明只有4%的穿山甲源自尼日利亞。
圖片攝:非洲俠(綠會志愿者),2019年尼日利亞穿山甲非法貿易調研。?綠會融媒·綠會全球環境治理團隊
這項研究數據涵蓋的2012~2018年間,非洲的盜獵行為向東移動。2012年收集的鱗片最常與西非國家如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加納相匹配。到2018年,大多數來自喀麥隆——特別是與赤道幾內亞、加蓬和剛果共和國接壤的南部邊界。次要的熱點地區位于喀麥隆西北部,靠近尼日利亞邊界,以及喀麥隆東部,靠近中非共和國邊界。
非法野生動物全球貿易是由復雜的國際卡特爾進行的200億美元的生意。從非洲的穿山甲盜獵者手中購買一只穿山甲大約需要花費大約250美元——在許多盜獵地區幾乎相當于一年的工資,但大多數利潤流向走私組織,研究人員和執法機構認為這些利潤被用于資助非法武器貿易等活動,史密斯表示。
最近在新加坡的一次扣押行動中,共查獲了18噸穿山甲鱗片,代表著“被殺害的動物的數量是一個真正難以想象的數字”,UCLA的詹·廷斯曼說道,她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也是熱帶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員。
“我們不知道有多少白腹穿山甲幸存下來,因為它們在野外研究起來非常困難,”廷斯曼說?!暗覀冎肋@種收獲水平是不可持續的,無論實際的種群規模如何?!?/p>
穿山甲是具有自己進化樹分支的有鱗哺乳動物,它們的最近“親屬”,包括貓和北極熊。這種樹棲的白腹穿山甲物種相對體型比較小,重3~4磅,體長不到一英尺;而其他一些陸生穿山甲可能長到80~90磅,約一只大狗的大小。
所有八種穿山甲,包括非洲的四種和亞洲的四種,都已處于瀕臨滅絕的地步。對它們的鱗片、肉和其他部位的需求已經使得三個亞洲物種——馬來穿山甲、菲律賓穿山甲和中華穿山甲——數量急劇下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它們列為瀕危物種。一旦這些亞洲物種變得稀缺,走私分子就將魔抓伸向了非洲的白腹穿山甲。
研究為追蹤和繪制穿山甲盜獵提供了支持,這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合作的剛果盆地研究所的一項倡議。該研究所是史密斯的共同主任,總部位于喀麥隆的雅溫得,包括兩個雨林野外站。
新的這個研究為國際努力結束白腹穿山甲的殺戮和貿易帶來了希望,廷斯曼表示。
“過去幾年的發展令人鼓舞,”她說?!叭绻覀兡軌驅⑽覀兊母櫡椒ń坏侥切┐┥郊鬃钍芡{的國家執法人員手中,這將允許對非法貿易進行準實時的監測,并幫助制止它?!?/p>
【思考題】學而時習之
Q1: 這項研究聚焦從非洲到亞洲的走私鏈條,但是沒有提到美國境內的穿山甲消費。事實上,歷史上相當一段時間,美國等地對于穿山甲作為皮革材料的需求,曾驅動大量穿山甲獵殺和國際貿易。有數據顯示,1950~1970年代,這種需求下,中國臺灣地區每年有6萬只中華穿山甲喪命,它們的皮革被用于滿足國際皮革市場需求。
無獨有偶,筆者也發現2016年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上的一篇研究也基于CITES數據庫(1977-2014)得出重要研究結論:“美國在全球穿山甲貿易中扮演著主導角色,是最頻繁的貿易國,也是穿山甲及其制品最大的進口國。”“在全球穿山甲貿易網絡中,美國是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其貿易活動占據整個時期的最高頻率和體量?!保ㄒ娢哪﹨⒖假Y料4)
但是近幾年來,筆者發現如今各種媒體的報道中并未提到這一事實。對此你怎么看?拓展開來,從科學倫理的角度來說,如何識別+克服各種最新研究或媒體報道中可能被默認的bias、或刻板印象?
圖片來源:《全球生態與保護》期刊
Q2:在穿山甲鱗片流通的國際供應鏈中,尼日利亞被揭示為主要分銷中心,但僅有4%的動物來源于該地。這種不對稱的分布是否揭示了更大范圍的問題,例如不同國家之間的協調和合作,以有效應對跨國野生動物犯罪?
Q3:如何評估基因分析在穿山甲貿易打擊中的實際效果?對于監測和追蹤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來說,這類基因技術是否能夠更廣泛應用于其他物種?
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
歡迎轉發(請注明來源)。
來源 |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cience期刊
編譯 | Wendy
審核 | 綠茵
排版 | 綠葉
海濕·往期相關報道
1. 尼日利亞銷毀3.9噸穿山甲鱗片,約16000只穿山甲慘遭殺戮
2. 7.1噸穿山甲鱗片和850公斤象牙案:尼日利亞判決四名走私嫌犯!
3. 泰國查獲1.4噸穿山甲鱗片,估計3000~4000只穿山甲死亡
4. 如何平衡穿山甲保護與當地社區的可持續生計,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CITES非法貿易數據庫:支持研究、分析、決策和制定適當的野生動植物犯罪執法對策的有力工具
【參考資料】
該研究全文參見:Jen C. Tinsman et al, Genomic analyses reveal poaching hotspots and illegal trade in pangolins from Africa to Asia, Science (2023). DOI: 10.1126/science.adi5066
https://www.ioes.ucla.edu/article/breakthrough-reveals-poaching-hotspots-trade-routes-of-most-trafficked-endangered-mammal/
https://phys.org/partners/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
穿山甲曾被大量捕殺的背后不是因為它的肉和甲片,而是它的皮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1278379
Sarah Heinrich, Talia A. Wittmann, Thomas A.A. Prowse, Joshua V. Ross, Steven Delean, Chris R. Shepherd, Phillip Cassey,
Where did all the pangolins go? International CITES trade in pangolin species,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Volume 8, 2016, Pages 241-253, ISSN 2351-9894,https://doi.org/10.1016/j.gecco.2016.09.00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pii/S2351989416300798
www.trade.cites.org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topics/agricultural-and-biological-sciences/manis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