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稱 | 鬼子姜、洋姜、番羌、姜不辣、地姜、菊諸、芋頭、香姜、姜蘿卜

功效 | 清熱涼血,治跌打骨傷

深秋萬物蕭疏,菊花傲然綻放。不唯文人墨客喜歡,普通百姓也多注目。同樣都是深秋綻放的黃花,并與菊花極其相似的菊芋,其處境卻迥異,不僅被人們忽視了,也很少讀到吟詠菊芋的詩篇。都說菊花是花中君子,花中隱士,但是,菊芋算是花中黎庶,花中寒士。它與普通百姓相近,更接地氣。

些許因為我出生在山村,又在山林中長大,對菊芋一點也不陌生,并且熟悉它根莖的滋味。如今,我已經度過半百人生,嘗過很多美食后,依然喜歡菊芋根莖的味道。每到秋季,見到菊花綻放時,情不自禁想到菊芋,自然去購買它的根莖炮制冬儲咸菜。菊芋是一種多年宿根生草本植物,它的植株高大,和高高大大的向日葵是近親關系,就連花朵也和向日葵的花極其相似,為此,它是向日葵屬。菊芋的祖先在北美洲,它屬于外來物種,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十九世紀落戶我國,現在我國各省均有菊芋這種植物的存在,雖然定居我國時間不長,而其擴張自己疆土的能力超凡,它不挑土壤,不挑環境,也不挑水分,起初一株菊芋看似孤單,且有些可憐兮兮,只要在某一處扎根,它的根莖便潛入土壤中,悄悄地繁殖,誰曾想到了次年便成片探出嫩芽,一次栽種后,可以年年繁衍生長,人們只等著收獲即可。

每逢夏末秋初,茂盛的莖稈頂端,朝天盛開的黃色花朵在風中搖擺,鮮艷的金黃歡騰著,連成一片的黃色,黃彤彤的,密密麻麻,在蕭瑟中烘托出溫暖。它的植被高大,足有一人多高,這時,每一朵花都像一張笑臉,仰望藍天,向白云傳遞笑容和問候。菊芋就這樣在秋陽的照耀下,與山村映襯成一幅金色的油畫。等到深秋霜降之后,它的莖稈就會枯萎,而土壤中的根莖卻已經成熟了。

因為菊芋的祖籍在國外,和洋蔥、洋油、洋火、洋槍一樣,名字前面編注一個“洋”字,所以別稱“洋姜”后也無可非議了。它還有一個名字——鬼子姜。為什么又叫“鬼子姜”,那是因為十七世紀明清時期,德國人入駐青島,把洋姜種在房前屋后,或者墻根院落,他們是當花卉來觀賞。當時國民百姓非常排外,悄悄稱入駐中國的外國人為“鬼子”,同時也鄙視德國帶來的洋姜,再加上洋姜的根莖長得疙疙瘩瘩,賊頭賊腦像“鬼子”的腦袋,所以就叫它“鬼子姜”,雖然這個叫法無從考究,但是,鬼子姜其名卻一直被流傳至今,但在東北卻呼它為“姜不辣”,其意是長得像姜,卻沒有姜的辛辣。東北對野生植物的稱呼向來直來直去,不拐彎,不鋪墊,如同東北百姓的性格一樣率真。

從菊芋的幾個名字可以看出它的兩個特性,一是長得像生姜,二是外來物種。沒錯,菊芋的塊狀根莖和我國的生姜有些相似,但是,它和生姜不是近親。雖然是外來植物,但與飛蓬、加拿大一枝黃花等植物不同,菊芋根莖在中國因可食用的原因,并沒有泛濫成災,相反還豐富了人們的餐桌。其地下的根部,名曰塊莖,形狀如姜,口感脆嫩,味道稍甜,可藥用,可食療。根莖含有淀粉,可以制作糖果、糕點等,做成菊芋片、菊芋粉、菊芋面粉、菊芋掛面等產品當主食吃,腌制成咸菜也是美味的下飯菜,老少都喜歡。

我還沒有上學時,冬季家里缺少蔬菜,看到鄰居家的哥哥姐姐在深秋挖出菊芋的塊莖,作為菜蔬改善餐時,很是羨慕,便去央求母親也去挖些回來。之后,母親下班后,帶著我連續幾日去挖菊芋根——姜不辣,母親彎腰低頭挖菊芋的根莖,而我則摘下金黃色的花。回家后,母親把洗凈的菊芋莖塊,在院子里晾干,晚上也不收回屋里,讓它打上一層霜,據說霜打過的菊芋有柔性,之后再用清水漂洗,控干水分,放在大醬缸中浸泡多日后,撈出來端到飯桌,一口玉米碴粥,一口醬泡姜不辣,熱騰騰的粗糧粥,甜脆脆的姜不辣,吃起來真是熨帖,吃起來津津有味,不亞于吃美味佳肴。而我則把摘回的黃花插滿小屋的角角落落,黃澄澄的花朵讓小屋多出暖意。菊芋根還有美味的吃法,與東北辣白菜的腌制相同,與白菜一起配上佐料,加入白糖、辣椒、大蒜,蘋果梨絲等,佐料相互借味。密封半月后,清脆醇香的姜不辣就可以食用了,更吸引百姓的胃口,不管與粗糧粥,還是粗糧餅同食,都能激發食欲,食之后,唇齒間還有味道耐人尋味。

記憶中的秋季,我家的房前屋后的角落里,有很多菊芋在盛開。那時的孩子,步入春天便與野花相伴。然而,到了秋季,很多野花都已經凋零,能夠風中怒放的大多是菊科,或者與菊科有關的野花。因為菊芋地下的根莖可以制作咸菜,它被農民稀罕著,它的花朵居然成了秋季的明星野花,尤其在東北山區,整個冬季的飯桌都會因為有這道咸菜而多出咸甜脆的味道,它的花自然也是孩童們傳遞溫暖的花卉。

菊芋根莖富含淀粉、菊糖等果糖多聚物,食療時,把菊芋的莖塊兒洗凈切碎,與大米、小米熬成粥,用于治療糖尿病、浮腫、小便不利等疾病。民間藥用時,還可以將其根莖搗爛,外敷治療無名腫毒、腮腺炎。它芋可以雙向調節血糖,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被稱之為“天然胰島素”,非常適合糖尿病人食用。在民間懂菊芋的人,常常采挖菊芋的塊莖切片制成茶,血糖高的人用它來泡水喝,普通人飲用可以大大降低糖尿病的可能性。在《怒江藥》《蒙植藥志》等書籍中記載菊芋的藥用價值,中醫認為菊芋味甘、微苦、性涼。入藥有清熱涼血,治跌打骨傷。

菊芋雖是外來物種,但在國內它沒有天敵,而且生命力極強。因為它不挑生長的土壤,能耐干旱,就算不管它,依然能茁壯成長,并且產量喜人。如此看來,農民又怎能不喜愛它。聽外婆們說,以前柵欄邊,田地頭,土地并不肥沃,基本算是貧瘠,但種上菊芋,長勢良好,產量也不低。只因姜不辣在市場上售價一直不高,無法產生過高的商業價值,況且種植菊芋之后,土地便會被它侵占,影響其他農作物的種植,于是,好多農民就不愿意再種植它了,漸漸地,菊芋靠自身的堅強在山林的邊緣延續它們的生命,倔強而郁郁蔥蔥。隨著成長,離開外婆家后,農村的生活也日漸好轉,況且外婆年邁到離世,她也很少去挖菊芋根了。隨之各種溫室培育的蔬菜越來越多了,許多蔬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也就不像從前,把咸菜當成餐桌的主角。

菊芋強大的生命力,展現在人類面前的只有無私的奉獻。然而,我卻在菊芋的身上,感受到生命勃發的力量!菊芋花朵的顏色為純黃色,黃色代表了陽光,在生長過程中不畏環境惡劣,將自己的根系深扎土壤內,并默默儲存養分,依舊積極樂觀地去繁衍,其品質堅強和勇敢。

陶淵明以愛菊聞名,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膾炙人口,如果當時能遇到菊芋,因為他愛菊花,猜測也會愛上菊芋的。這是我的揣摩,只可惜,菊芋進入我國才百年左右,東晉的陶淵明不可能遇見,所以不可能愛上它。敢與秋時比菊花,沖天枝葉意無涯。菊芋沒有文人的詩句贊賞,但并沒有影響它的綻放。

為了見到菊芋花開,為了嘗到記憶中甜脆的“姜不辣”,在深秋的午后,我出發了,目的明確,只為尋找鄉野中的菊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我見到了黃色的小太陽執拗地綻放著,也在親屬的飯桌上,嘗到了久違的味道。不知為何,我落淚了。因為此時我身患疾病,自己卻不夠堅強,常常暗自落淚悲傷。見到花開,似乎冥冥中的相遇,也是一種暗示,告訴我要頑強。生命不息,因為勇敢和樂觀可以戰勝一切困難。這時,菊芋成為一面旗幟在我的前方搖晃,成為一種力量,成為一柄火炬,引領我奔向遠方。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 | 陳鳳華

來源: 陳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