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情況
2023年,中國航海博物館依托場館優勢,扎實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將科普融入博物館觀眾服務的日常;在全國科技活動周、7.11中國航海日、全國科普日等重點時段,推出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和宣傳活動;組織相關賽事活動,如全國航海科普知識競賽、上海航海模型公開賽等,寓教于樂普及航海科技知識。注重線上與線下相結合,不斷拓展新媒體宣傳平臺,覆蓋受眾人群約600萬人次。
2023年7月,我館王煜副館長入選首批中國航海學會航海科普大使,在學會統一領導下,一方面身體力行發揮好科普大使的自身作用,另一方面繼續引領中海博科普團隊開展工作。完成重點課題《中國傳統舟船文化遺產調查》并出版,為舟船科普提供學術支撐;帶領中海博專家講師團,根據上海市人社局專家服務基層和鄉村振興幫扶要求等,赴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北蔡中學、康橋社區等學校、社區開展基層文化服務,惠及人次近2萬;爭取上海市科協的支持,在年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增設了航海專題獎項,引導青少年進一步關注航海、投身航海。
具體情況如下:
(一)常規科普活動
一是舉辦全國航海科普知識競賽、上海航海模型公開賽、上海市青少年建筑模型錦標賽、上海市青少年模型設計制作競賽、第七屆航海生活節等科普賽事活動,參與人數逾10萬人次;二是結合傳統節假日、航海相關節日和臨時展覽,開展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474場、19021人參與;三是打造“大思政”課堂,深耕“館校合作”9個子項目,新增11所簽約學校,在3所學校建立“航海角”展廳;四是聯合市內15所高校開展“星火遠航”志愿服務項目,赴10個省市開展講座和教育活動42次,受眾逾5000人次。
(二)全國科技活動周
2023年5月18日至5月31日期間,以“探秘深藍——熱愛航海崇尚科學”為主題開展科技周活動,主要由海洋預報小主播、科普打卡贈海螺、海洋科學小實驗、海洋秘寶鑒賞會、海洋秘寶微展覽、海洋科考面對面、館外科普巡展和航海云課堂8大活動矩陣組成,共計2500人參與。
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實行成人門票半價優惠,累計到館參觀人數15395人。在線下活動的現場,能明顯感受到人民群眾對日益豐富科普活動的歡迎,以及青少年群體對多彩的科技周活動的參與朝氣。
此外,還在線上開展了航海云課堂和海洋秘寶鑒賞會直播活動,參與人數18萬人次。中海博官方微信、微博、微視號、抖音號等,對科技周活動進行宣傳報道,微信5條,視頻號1條,并借助澎湃新聞外部媒體同步直播,擴大線上宣傳覆蓋面。
(三)全國科普日活動
2023年9月16日至2023年9月23日期間,中海博舉辦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組織開展了青少年航海科技教育(一起動手吧+航海STEM課程)、航海科普大使進校園(中海博講師團基層服務)、航海名家進校園(航海文化零距離)、航海科普夏令營(科創少年F5-550遙控帆船)、航海科普研學游(三大臨展研學打卡),以及線上科普系列的云上科普日(全國名家專場航云課堂+海貝貝小課堂)等活動,參與人數近2萬人次,進一步加強中海博在航海科普上的影響力。
(四)線上科普傳播
設立網站、微信、微博、視頻號、抖音等自媒體平臺,2023年微信公眾號發布科普圖文180篇,視頻號、抖音等發布視頻作品100個,視頻號、抖音、微博等平臺開展直播52場,累計總瀏覽量600萬次。開展“航海云課堂”直播13場,收看3.6萬人次;借助喜馬拉雅平臺,更新《聽科普》《滄瀾航程:中國近代航海史話》音頻共70期,專輯累計收聽量約6400次。圍繞臨展,拍攝制作“一分鐘看展”系列科普短視頻,《尋巴記》7集、《探秘深海-海貝貝知識小課堂》7集、“江海共潮生”《文物說》《專家說》16集。
(五)志愿服務活動
“傳播航海文化,弘揚華夏文明,踐行志愿精神”是中國航海博物館建成開放至今志愿者隊伍秉承的理念。十余年來,中海博累計注冊志愿者超過2000人,當前在冊人數近千人,累計時長超7.5萬。2023年度新招募62位長期志愿者,通過“海博有約”及組建高校志愿者團隊,新招募短期志愿者超過500位。全年共發布22個志愿服務項目,累計服務時長17591.5小時。
(六)科普經費及人員情況
2023年,中海博科普活動經費為650萬元,專職科普人員45人,兼職科普人員10 人,科普志愿者100人。
二、特色工作
(一)航海科普講座與出版物
立足航海特色,注重科研策源,目前開發有《沿著航路看世界》《水下考古及文物保護實踐》《物說航海:文化遺產視野下的中國古代航海文明》《別具一格:中式帆船的設計與建造》《絲綢之路上的美食》《跟著船長去航海》等涉及博物館、文物、海絲、舟船、考古、航海等多方面的主題講座二十余個,具有可復制性和推廣性,面向社會發布菜單式課程服務,為社會公眾全面了解中國航海歷史與文化提供多維度視角,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轉化,也是文化服務的拓展延伸。
強化科研立館,館刊《國家航海》入選CSSCI收錄集刊(2023-2024),出版館藏研究叢書《云帆萬里:中國航海博物館館藏選粹與釋讀》,推進《黃浦江古今地圖集》出版項目,參與《中國港口史(綜合卷)》編纂項目。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申報并確定“航運江南”等展覽選題。
(二)航海特色臨展
圍繞展示中華文明、服務“海洋強國”國家戰略、“一帶一路”倡議、中韓航海文化交流等主題,舉辦“尋巴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系列展?貳”“江海共潮生——長江與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域外遺珍:漳州窯瓷器特展”“海珍百品:韓國國立海洋博物館藏精品文物圖片展”等8項臨時展覽。推動展覽輸出交流,以館內原創精品展覽為核心,先后向中山博物館、東莞鴉片戰爭博物館、深圳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文博場館以及上海海事大學圖書館、上海交通大學董浩云航運博物館等單位輸送展覽。
三、問題不足
(一)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受限
中國航海博物館雖然在航海領域有專業講師團、科普活動策劃團隊以及科普宣傳團隊。但缺乏全能性優秀科普專員。在科普培訓上,獲取專業科普培訓的途徑有限,使科普人才隊伍團體的科學素質提高受限。
(二)科普硬件傳統化
受資金限制,我館缺少大型科普儀器和小型科普實驗展示器材,在科普課件、科普互動體驗項目上的硬件依舊傳統,不能對標前沿科技,降低了觀眾互動體驗感與科普吸引度,使科普效果打折扣。
(三)宣傳范圍有局限
我館主要打造的宣傳陣地為自媒體平臺,盡管在2020年在科普中國平臺創建賬號,但在因內容深度以及航海領域知識受眾的影響,傳播范圍具有局限性。
四、工作建議
中國航海博物館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基地、航海科普教育基地,希望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支持下,發揮航海類科普資源優勢,盡到公益性場館職責,為推動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作出應有貢獻。對此,就科普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希望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進一步發揮在航海科普方面的統領協調作用,在做好科協對各科普基地的規定活動外,由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牽頭,組織各地教育基地分支機構及其依托單位聯合舉辦具有航海特色的科普活動,進行教育基地系統內部科普活動的共享、聯動,形成科學普及機構間的合力,在共同發展中做好科普事業。
其次,希望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促成下,由地方科普基地、分支機構作為推薦主體,參與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舉行的各類航海科普活動及相關評比活動。藉此提高基地與分支機構及其依托單位之間業務的融通和聯動。
此外,建議由基地科普職能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地方科普基地、分支機構及其依托單位相關科普工作的指導、咨詢和建議,以提升后者開展相關科普活動的權威性和專業度,提高專業領域科普學習能力和實際工作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合力開展科普工作管理者和基層科普工作者(科普社區、場館基地)培訓,提高管理、決策工作能力和獲取和利用科普資源開展工作的能力。
最后,由于中國航海博物館地處偏遠,希望能夠在品牌項目建設上提供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中國航海博物館擦亮“航海文化”金字招牌,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航海文化,傳承華夏文明。
來源: 中國航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