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文 副研究員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圖片:《華北陸塊贊皇地區專題地質填圖》項目拍攝
嶂石巖地貌,作為一個擁有深厚歷史和獨特形態的地質奇觀,在近些年越來越受到地質學家和旅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太行山脈、中條山等地都有其蹤影,而在河北、山西、河南這一地區,則顯得尤為突出。其中,贊皇縣的嶂石巖景區,坐落于贊皇縣的西北部,自古便是著名的山區勝地,匯聚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就已有居民定居。到了隋唐時代,這里逐漸成為道教的重要修行地,多座道觀在此矗立。明清之交,文人墨客紛紛到此游覽,留下了豐富的詩詞碑刻。而地貌上的“三棧牽九套、四屏藏八景”等自然景觀格局,則使其成為了嶂石巖地貌的最佳代表。但是,這樣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它的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年代特征和成因?接下來的內容將為您展示嶂石巖的秘密。
嶂石巖地貌中的巖石,主要由易于風化的薄層砂巖和頁巖組成。這些巖石背后蘊藏著數億年的地質歷史。在地質時間的長河中,它們經歷了無數次的地殼運動、氣候變遷,以及其他外部因子的作用,逐漸雕琢出我們今日所見的獨特地貌。
嶂石巖的巖層結構分明,具體可劃分為三大部分。最底部是元古界甘陶河群,主要由變鈉長安山巖和順層侵入的變質輝綠巖與閃長巖組成,它們共同構成了嶂石巖的基底。中層為長城系的常州溝組和趙家莊組,主要由石英砂巖、泥巖等組成,厚度超過400米,是嶂石巖地貌的主體部分。而上層則是寒武系的巖層,由頁巖、灰巖等巖石構成,這些巖層整體上都呈現出微向西的傾斜態勢。結合這些巖石,嶂石巖地貌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從幼年期到老年期,一個完整的發展周期約需294.7萬年。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地貌正是這一連串時期中,不同階段的地貌演化所塑造的成果。
嶂石巖的形成,首先要從地質運動說起。尤其是燕山運動,這一重大的地質事件為嶂石巖地區帶來了強烈的地殼抬升,伴隨著大量的斷裂和褶皺現象。這些地質變化為后來的風化和侵蝕作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北方的氣候特點——少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嶂石巖的形成。盡管地區的上層石灰巖沒有受到強烈的淋溶侵蝕,但在某些強降水事件中,石英砂巖卻經歷了劇烈的侵蝕、剝離和崩塌過程,這導致了今天可見的溝縫地貌。
嶂石巖地貌的巖石,特別是砂巖和頁巖,因其獨特的物理特性,更易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長時期的風化、侵蝕作用下,它們逐漸被塑造成銳利的巖柱、深溝和連綿的崖壁。此外,地下水的活動、生物作用,甚至地震等外部因子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嶂石巖的形態。
總結而言,嶂石巖地貌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宏偉史詩,它承載了地質歷史的印記,見證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了珍惜和保護這一獨特的地質遺產,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和保護,傳遞其背后的故事,讓更多人感受其魅力。
來源: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