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三會”中,總書記曾強調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醫學科技期刊作為展示我國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不僅要為我國科技發展提供優質資源,推動學術研究和學科創新發展,更要讓科技共同體共享發展成果,促進交流傳播。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許多新技術為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革新,為使臨床新技術更好地賦能醫學新發展,實現精準、快速診療,《協和醫學雜志》編輯部在醫院工會的大力支持下,于2023年11月27日圍繞檢驗學科專刊內容,以**“新技術賦能臨床精準、快速診療”為主題,開展學術內容科普宣講活動,通過程琳琳、陳新飛、吳云、陸旻雅**4位檢驗科優秀青年分別對檢驗學科不同領域新技術的講解,使更多人理解檢驗學科對臨床精準、快速診療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同時促進了學術成果的大眾化傳播,亦提升了協和青年的科普能力。

活動由檢驗科劉文靜老師擔任主持人,首先由檢驗學系主任徐英春教授致辭,徐教授對本次“學術與科普相融”的主題活動形式表示高度認可,并鼓勵針對青年學者的科普展示平臺,在做好學術的同時不忘為公眾民生健康服務的宗旨。

主持人:檢驗科劉文靜
徐英春 教授致辭

分享人1:程琳琳


在這次科普中,檢驗科2022級臨床醫學博后程琳琳為我們揭示了感染與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間微妙的關聯。她首先講解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定義、種類和分類,并介紹了與幾種常見關聯病原微生物。繼而深入探討了病原微生物參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的五大潛在機制,包括分子模擬、旁觀者效應、表位擴展、直接破壞和隱蔽抗原暴露。

在介紹具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時,程琳琳博士選擇了一種機制較為明確的細菌或病毒,詳細闡述了其參與疾病發病的機理。此外,她還結合當前的新冠疫情,分析了新冠病毒感染與可能的自身免疫紊亂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間的關系。

最后,程琳琳博士總結并強調,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機制非常復雜,盡管感染在某些情況下可能誘發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并不能完全解釋其發病全貌,但這種關聯對未來的疾病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這也將推動臨床醫生和研究學者進一步探索這一領域,為更好地預防和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作出貢獻。

分享人2 :陳新飛

陳新飛以“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神捕核酸檢測”為題針對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診斷核酸檢測技術臨床應用進行了科普介紹。

他首先生動地描述了成人呼吸道感染常見疾病的特征,并詳細闡述了引起成人呼吸道感染的各種病原體。繼而通過對比數據的方式說明了核酸檢測技術在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診斷中相對于傳統微生物和免疫學檢測方法的明顯優勢,并生動地展示了不同核酸檢測技術及其在臨床中的應用場景。最后,他提出了對核酸檢測技術的思考,探討如何選擇合適的核酸檢測技術來助力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診斷。

分享人3 :吳云


北京協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吳云以“細菌耐藥監測,助力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為題首先介紹了抗菌藥物在臨床的應用范圍之廣以及不正確使用會帶來細菌耐藥增加的風險。隨后引出細菌耐藥監測的重要意義,并圍繞一個全國多中心的細菌監測項目,詳細介紹臨床常用抗菌藥物對2019年收集到的來自多中心的革蘭陽性菌的抗菌活性。最后呼吁大家,為抑制細菌耐藥,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臨床應該重視細菌耐藥監測結果。

分享人4 :陸旻雅

檢驗科醫師陸旻雅以“抓住藏在腦子里的真兇:協助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診斷的新方法”為題,從一例mNGS技術協助診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病例入手,介紹了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的定義、臨床表現、危害及實驗室診斷手段,之后對mNGS技術的定義、檢測分析流程,以及我院mNGS技術在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的應用實效進行了介紹和科普,在詳解mNGS的應用場景及優勢的同時,也指出了其不足之處,最終的mNGS報告結果需結合臨床綜合考慮。分享以實際案例為切入點,形象生動,理解深刻。

內容分享后,檢驗科黨支部陳雨副書記、檢驗學系主任徐英春教授分別給予點評。陳雨書記提到,4位講者分享內容準備充分,主題鮮明,參與宣講不僅是對自身學術能力的提升更是對科普能力的歷練和成長,同時她對醫院工會領導及編輯部劉洋、李娜牽頭組織本次活動給予高度認可,并表示期待未來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學術與科普的團隊中來,為人類健康福祉做更多努力。

徐主任則分別針對4位講者在科普分享思路、創作方法、演講技巧等方面逐一進行了點評和指導,他提到,科普不僅是要講清楚學術知識,更要追求語言的魅力,以更清晰的邏輯傳達準確易懂的信息,并建議幾位講者可結合自身的選題,從最小的微生物到最大的微生物,運用更多聯想和比喻,以生動形象的語言且全面貫通的思路進行科普講述,可以獲得更好的科普效果。

活動最后,檢驗學系主任徐英春、編輯部副主任李娜、黨政機關分工會副主席孫四偉、醫技工會副主席崔京濤分別給予4位分享人頒發感謝狀。

本次學術科普宣講活動不僅促進了學術交流,更為協和青年提供了科普創作的平臺,期待未來行成學術與科普相融合的系列活動,助力期刊及學科發展。

編輯:劉洋

審核:李娜 徐英春 陳雨

來源: 協和醫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