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了讓雛鳥長得羽翼豐滿,直至能夠飛越數千英里的海洋,它們的父母需要盡可能多地為雛鳥采集食物。然而,隨著全球海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微塑料,海鳥很容易將微小的塑料顆粒誤認為食物,導致雛鳥有時吃下的不是真正的食物,而是塑料。
研究肉足鹱(hù)(Puffinus carneipes)的科學家們早就了解到,食用塑料會導致身體狀況下降和器官損傷,并最終導致過早死亡。發表于《危害材料雜志》上的新研究表明,食用塑料還會導致一種剛被查明的新疾病:這是一種與塑料有關的纖維化疾病,被恰當地稱作“塑料病”。
圖源:Wiktionary
雖然這種疾病迄今為止只在研究肉足鹱身上發現,但專家表示,由于塑料在我們環境中的擴散,以及我們對塑料的接觸越來越多,包括人類在內的幾乎所有有機體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塑料的影響。
塑料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衣服里,在我們的食品和飲品的包裝里,也在輪胎剝落的碎屑里。幾乎沒有塑料產品可以真正被回收,絕大多數最終都進入了我們的環境,要么直接變成了微塑料,比如合成纖維布料上掉落的纖維,或是先變成大碎片再最終分解成小碎片。這些塑料污染了土地、水甚至空氣,然后進入我們的食物和飲水,最終進入我們的身體。許多塑料都包含有毒的化學添加劑,但塑料還可以作為吸引其他有毒物質的“海綿”,危及食用或飲用它的任何有機體。
科學家認為,僅僅海洋里,目前就有約170萬億塊塑料,而且隨著塑料生產的持續增長,未來可能還會變得更多。據估計,現在每年大約生產4.5億公噸塑料,預計到2045年產量還將翻倍。
盡管先前的研究已經在實驗室環境下注意到食用或飲用塑料對野生動物的影響,但這項新的研究是第一次“記錄并量化了野生有機體中由塑料誘發的纖維化。”
研究以21只死亡的肉足鹱雛鳥作為樣本,它們都來自距離悉尼海岸700公里外一個名叫Lord Howe的小島上。這座偏遠的島嶼是該物種的大型繁殖地。雖然有些雛鳥在發現時已經死亡,但其他的則因其“極低的體重”被人道地實施了安樂死。在這些雛鳥中,大多數的胃里都有塑料。研究發現,平均每只鳥胃里含有約30塊塑料,最多的有200多塊。
研究人員在分析鳥的前胃(胃里負責消化的部分)時發現,大多數鳥的胃里都有作為塑料相關纖維化或“塑料病”癥狀的疤痕組織。
“所有這些塑料碎片都在胃里造成了很小的損傷,”Adrift實驗室的主要作者和研究員Hayley Charlton指出,“胃試圖通過在它上面覆蓋一層疤痕組織來修復這些損傷,從而使這些損傷在愈合的過程中仍然保持完整性。但如果整個胃都受到損傷,那么胃里的疤痕就會變得非常非常嚴重,這就是所謂的纖維化。”
一旦海鳥出現塑料病,其消化和處理食物的能力就會降低。它們從食物中獲取營養的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并且無法抵御感染或寄生蟲。目前還不清楚肉足鹱是否能在這種情況下長久地存活。
注:受塑料病影響的組織(左),健康的組織(右)。圖源:Hayley Charlton-Howard
研究人員已經確認是塑料導致這種組織的產生,而不是因為其他尖銳的物體(比如大魷魚喙或肉足鹱通常食用的浮石)。盡管導致這種影響的原因仍需進一步調查,但研究的共同作者、塔斯馬尼亞大學人類生物學家和免疫學家Jack Rivers-Auty表示,他認為是塑料的化學成分引發了炎癥反應。
研究人員還指出,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即使胃里只有少量塑料的鳥類也出現了塑料病。
Charlton-Howard認為,鳥類可能以某種方式排出了塑料,從而導致他們無法計算,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疤痕。不過也有可能是,就算只有一塊塑料,但由于它在胃里動來動去,導致了目前他們看到的損傷。對此他們還沒有搞清楚。
文:Victoria
審:趙巖
編:Victoria
編譯原文:https://news.mongabay.com/2023/03/plastic-consumption-is-killing-this-seabird-and-likely-other-species-too/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