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長期堅持師范傳統和傳統文化并重的“雙傳統”理念導向,致力于將戲曲藝術引入教學課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多年來,學校先后獲評全國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全國學校文化建設創新先進單位、海峽兩岸戲曲與國學傳承交流基地、江蘇區域文學與文化交叉研究中心、江蘇地方戲曲師資培訓基地、江蘇省高校統一戰線同心教育實踐基地、江蘇省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等榮譽。

傳承與創新交相輝映唱響地方戲曲主旋律

課程教材有特色,文化傳承全覆蓋。學校在常態化公共藝術課程的基礎上,借助名師工作坊、六藝大講堂增設以戲曲為代表的江蘇地方傳統文化特色課和社團培訓。同時,根據各二級學院的專業方向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逐步形成專業必修課+藝術公共選修課+社團實踐活動三位一體的文化傳承課程體系,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課程學生學習全覆蓋。目前,學校已為地方基礎教育直接培養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推廣能力的特色教師近千人。

社團建設有成效,名家名師作保障。學校邀請戲曲名家、地方非遺傳承人和校內相關專業教師打造專業互補、內外互動模式的名師工作坊,通過訓練、選拔、分層分類建立了各藝術團和藝術工作坊,創作一大批既可以上臺演出宣傳又可以走進校園實踐教學推廣的優秀作品。2018年由學校創排的娃娃錫劇《雙推磨》受文旅部邀請參加2019年新年戲曲晚會,2019年原創校園戲劇《五四青年周恩來》獲批江蘇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資助項目,同年又榮獲江蘇紫金文化藝術節大學生戲劇展演最高獎項“風華大獎”,2022年學校3項原創傳統校園藝術作品入選“2023年江蘇省高校精品扶持項目”,2023年,學校戲曲藝術團學生受央視11套《一鳴驚人》欄目組邀請參加現場拍攝工作。

打造社會科學普及主陣地護航戲曲文化高質量發展

線下博物館群初具規模。學校建立的以江蘇地方戲曲傳習為主題的中華優秀傳承基地集傳統文化教學、培訓、研究、交流于一體,占地面積約4300多平方米,內設戲曲館、白局廳、戲曲文化體驗空間、梨園清夢美術館、六藝大講堂、文化長廊、篆刻長廊、尚美劇場等十余個教學實踐場地,開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藝術課程近20門。同時,為更好地傳播和推廣江蘇地方戲曲文化,學校在省內建立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60家,協同地方建立校園博物館4所,努力構建“大手拉小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輻射中小學的全新架構。

以大數據現代技術為依托,線上資源庫開發步入正軌。2021年江蘇地方戲曲進校園資源庫工程--“大運河江蘇戲曲文化地圖”初步建成,通過運河江蘇流域地理環境和歷史環境直觀展示以錫劇為代表的江蘇地方戲曲的起源、發展和江蘇大中小學戲曲進校園的實際情況,同時開通“水路·戲路·傳承之路”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號,努力探索線上線下戲曲文化傳播推廣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途徑。

關于未來,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江蘇地方戲曲傳習基地將充分發揮高校科研優勢,不斷完善科普設施條件和功能,推進科普工作模式轉型升級,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提供高質量科普服務,為全面實現“強富美高”新江蘇貢獻力量。

來源: 江蘇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