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涵養水源具體內容和過程為:森林中的雨水降落后,第一步是受到林冠層的攔截。大部分雨水降落后透過林冠落到下面的灌木草本植物層,便被再次截留。降水到達地表上部后先落到地表層,森林地表層主要是枯枝落葉層。當枯枝落葉吸收水分達到飽和后,一部分滲入到土壤中,而另外一部分就以地表徑流的形式輸出了生態系統。枯枝落葉可以阻止地表水的流動,對于地表徑流的時間和強度起到緩沖作用,就能夠減少地表徑流量。
綜上所述,森林通過林冠層,灌草層,地表層以及林地土壤層等方式對雨水起到層層攔截,吸收以及蓄存大氣降水的作用,使其降水量得到重新分配和有效的調節,從而起到減弱降水對地表的侵蝕以及減少地表的水土流失的作用。另外森林在攔蓄降水的同時也可以凈化水質。
森林涵養水源具體表現為截留降水、緩和地表徑流、改善水質、補充地下水、抑制土壤蒸發、調節河川流量、涵養土壤水分等方面。1998年長江洪水正是因為生態破壞嚴重,尤其是長江上游森林生態系統遭受長期持續的嚴重破壞,導致大自然的報復。集中表現為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土地資源過度利用和不合理的開發,濫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積和質量都大大下降,在旱季由于缺乏森林,缺少森林凋落物和土壤層中所儲藏的水對河流進行緩慢補充,使一些河流斷流,泉源枯竭,而在雨季由于缺少森林,大量的降水不能儲存,而直接變成水流,不斷匯集,流入江河,使得短時間內流域內河流水位暴漲,造成洪水泛濫。這樣的慘痛教訓充分證明了使森林具有了凈化水質、蓄水緩洪補枯和調節徑流等功能及其生態功能的的重要性。
來源: 環保科普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