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曉凌

共話船海低碳發展趨勢,展望智能船舶最新技術,同塑行業創新美好未來……被譽為國際海事業技術發展趨勢風向標的本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和規模的海事專業會展——2023年中國國際海事會展12月5日至8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這是中國國際海事會展時隔4年再次回歸線下舉辦,主題為“構建未來”。這也是中國國際海事會展開啟下一個20屆的首屆會展。

本屆會展整體規模創歷屆之最,共吸引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多家參展業參展,約42%為境外企業;吸引超過 100 個國家和地區的 70000 多名專業觀眾洽談交流。

世界船舶工業新一輪****產業上升周期已然開啟

今年以來,國際造船市場整體呈現走強態勢,新船價格量價齊升。世界船舶工業新一輪產業上升周期已然開啟,全球海事業發展再度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根據克拉克森最新數據統計,1-10月,全球新船訂單1547艘,合計8911.95萬載重噸。其中,中國新簽 904 艘,合計 2006.04 萬修正總噸(CGT);韓國新簽 185 艘,合計 898.15 萬修正總噸;日本新簽 176 艘,合計 366.99 萬修正總噸;分別占全球總量的 57.69%、25.83%和10.55%。10月底,克拉克森新造船價格指數達到176點,創2009年以來新高,較2008年8月創下的歷史最高值僅8%的差距。

與此同時,中國船舶工業國際市場份額保持全球領先,在 18 種主要接單船型中有 12 種船型世界第一,各船型均有優勢企業接單,批量承接了汽車運輸船、93000 立方米超大型液氨運輸船、大型液化天然氣LNG船等訂單,交付了全球最大24000TEU 集裝箱船、17.4 萬立方米 LNG 船、22000 立方米超大型乙烯運輸船、全球首艘 M350 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船等雙高船型以及 LNG 雙燃料船用發動機、國產 X92 大型船用低速機曲軸鍛件等重點配套產品。

船市走強態勢下的一場新技術儲備盛宴

作為海事業的催化劑,本屆海事會展上,來自中國、奧地利、丹麥、芬蘭、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等 15 個國家和地區以展團形式參展,海外展商已經恢復至 2019 年的 85%,展覽面積超過 95,000 平方米,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包括中國船舶集團、中遠海運集團、川崎重工、ABB、西門子等在內的主要行業巨頭和知名企業都亮相本屆會展。同時,會展邀請丹麥館作為第一次設立的主賓國家館。

而隨著中國船海裝備產業鏈的不斷成長,境內館不論是展覽面積還是展商數量均超歷史最大規模10%以上。從展商數量來看,來自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和廣東的展商數排前五位。圍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主題,南通、舟山和上海浦東三地繼續組團參加本屆會展,鎮江地區也首次組團亮相。上海交大、哈工程、武漢理工和江蘇科大等涉船高校都繼續亮相本屆會展。

據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國際海事會展中方組委會主席邢文華介紹,近年來,船市復蘇趨勢明顯加速,全球海事業脫碳步伐加快,各大企業紛紛加大在綠色低碳新船型、新技術等方面的儲備。作為全球領先的船舶集團,中國船舶集團現場展示和發布了一系列綠色低碳船型和技術。開幕首日,江南造船發布了全球首型、世界最大24000箱核動力集裝箱船船型,標志著公司在“凈零排放”船型研發領域取得了革命性成果。該型船采用國際上先進的第四代堆型熔鹽反應堆解決方案,安全性高、反應堆高溫低壓運行,在原理上規避堆芯融化,具備防擴散與固有安全特征。中遠海運集團展示國內首艘24188TEU 甲醇雙燃料動力大型集裝箱船,可使用甲醇和傳統船用燃料,具備綠色節能、裝載量大、智能化程度高等顯著優勢。而350兆瓦浮式LNG發電船,則是滬東中華造船根據市場需求開發的集LNG接收、存儲、氣化、大功率發電和超高壓輸配電多功能于一體的海上復合船型。此外,隨著自動航行船舶技術的不斷發展,無人船艇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珠海云洲重點展示多款無人船產品和前沿應用案例,通過現場無人船操控基站,觀眾可親身體驗無人船操控;康士伯推出更優化的 K-Chief 船舶監視報警和控制系統,在展會現場布置了操控臺作為演示。

低碳行業熱點下的5+1創新論劍

今年的高級海事論壇于12月4日至7日舉行,主題為“創新、智慧、碳中和”,繼續保留“5+1”模式,即“主題報告”“船舶與海工”“航運與港口”“海事金融與法律”“配套設備技術”,還特別增設特色論壇“郵輪”專場。高級海事論壇內容堅持創新,貼合海事業當前“脫碳”計劃的發展進度,反映當前國際海事業的最新發展趨勢。

主題報告以“面向低碳未來的智慧和創新”為主題,我國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丹麥工業、商業和金融事務大臣莫滕?博斯科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林忠欽,挪威貿易和海洋發展司司長奧塔爾?伍斯特納斯等分別就“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新型工業化,攜手共創還是發展新格局”“最環保的燃料是不適用燃料”“遠海浮動島——海洋裝備與海洋科學的長時、實海試驗平臺”“更環保、更智能、更公平——挪威對海事行業未來道路的看法”等重點介紹了各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海洋環境、智能高端裝備技術等經驗及做法,以及深化開放合作,積極促進國際間創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其中,林忠欽院士帶來的“遠海浮動島”這一首座深遠海全天候駐留浮式研究設施,可在極惡劣海況下作業或安全自存,最大排水量7.8萬噸,具備動力定位和自主航行能力,應用于深海采礦、深海立管、極端氣象、深海生命等方面的研究。“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非常少,甚至少于對太空的認識;海洋的各種資源非常豐富,許多資源都是緊缺資源;人類生存與發展都需要加快對海洋的認識和開發,開展實海長時的科學試驗非常必要。”林忠欽強調,“船舶與海洋裝備作為深海資源開發的核心與關鍵,在向深遠海、智能化方向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極端海況帶來的諸多安全挑戰與技術難題,亟需更先進的深遠海科研觀測和試驗設施。”

在特色論壇“郵輪”專場上,“國產首艘大型郵輪設計建造”“愛達?魔都——郵輪設計之旅”“郵輪——造船業真正的精專板塊”等話題備受關注。甲板區、廚房區、餐飲區、智能客艙、套房……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上的一些功能區也搬進了展會現場,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搶先體驗。在中船集團的展廳內展示了郵輪上的一間標準海景房,這間近20平方米的大床房里,除了配備像賓館客房里的各種設施外,還融入了不少智能科技,開燈、關燈、拉窗簾,看電視等等操作,通過聲控技術就能實現。客房的儲物間里,還貼心地配置了雨傘,方便游客在登陸游玩時使用。而寫字臺的面板翻上來,就是一面鏡子,下面則是一個放置化妝品的空間。按計劃,“愛達?魔都”號將于2024年1月1日開啟商業首航,而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也開始建造。據中船郵輪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人士透露,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總噸位14.2萬噸,比“愛達?魔都”號還要大一些。

來源: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