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表象】

“嘟嘟媽,我這次生病很傷心!”

“我知道痛風很痛,怎么還傷心了呢?難道是臥床這些天,我照顧不周嗎?”

“不是的。你照顧得很周到、很好,讓我傷心的是嘟嘟。”

“嘟嘟怎么讓你傷心了?”

“我生病臥床前后近一周時間,可是嘟嘟竟然像沒事人一樣,別說伺候吃飯喝水,就是連最起碼的問候都沒有。想想平時我對他無微不至的關心,再對比一下我臥病在床他卻不聞不問,聯想一下如果哪天我要是老了動不了了,又會怎樣?”

“我這幾天忙來忙去,真沒注意這件事情。”

“我們一定要想個辦法改變這種情況。”

【原因分析】

父親生病在床多日孩子卻不聞不問,這種缺乏最起碼同情心、沒有責任感、缺少基本擔當的冷漠行為,的確讓父親傷心。但是如果我們把板子全部打在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身上,也顯得有些不公。因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與成人有極大關系:

一是培養計劃不周。現實中,不少家長對于希望孩子將來長大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并不是非常明確。目標不明確,自然步驟也會較隨意。甚至有的家長培養目標會經常改變,幾年一變、一年一變、一年幾變的現象都有發生。然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家長往往會忽略掉同情心、責任心、擔當精神等方面的道德品質的培養,也可以說根本在培養計劃中就沒有這一項。這是導致像嘟嘟爸爸“傷心”事件的主要原因。

二是平時要求不到。有的家長說我在培養計劃中是有這方面計劃的,但是為什么效果也是不佳呢?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日常管理,更多時候是努力做好衣食住行等保姆式的服務保障工作,讓孩子習慣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寶寶模式。即使有時候孩子想要獨立完成某些在該年齡能夠勝任的家務瑣事的時候,家長也是擔心這擔心那不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更別說要求他們能夠為家庭擔當些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與己無關的思維模式。

三是榜樣力量不夠。現代家庭大多是父母帶著一兩個孩子居住,尤其是在城市中更是少有三代同堂者。這就造成了孩子根本看不到父母是如何照顧上一輩、怎樣盡孝心的情景,自然也就沒有機會模仿和學習。同時,再加上父母對孩子的“寶寶保護模式”,讓孩子覺得大人對自己的關心照顧是理所應當的,而自己沒有必要對大人關心照顧或者大人不需要關心照顧。這就成為了導致嘟嘟爸爸傷心事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解決建議】

相信出現嘟嘟在爸爸病中非常冷漠的情景,是每一個家長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孩子的培養教育中,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相應努力。

一是及時調整培養方案。一旦發現孩子有類似于“嘟嘟”那種冷漠行為的跡象,家長就要立即反思自己是否把道德品質培養列入了孩子培養計劃之中。做事先做人,如果在道德品質上有了瑕疵,其他方面即使再優秀,也終究是一種缺憾。因此,不失時機的對孩子的培養教育計劃進行恰當調整顯得尤為重要。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孩子猶如一張白紙,如何著色關鍵還在家長,一份恰當的培養計劃會給孩子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二是平時注意一言一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許多言行都帶著家長言行的深刻烙印。因此,家長說什么做什么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樣板,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習慣、變為性格。所以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家長自己就應該努力去做什么樣的人。你希望孩子愛學習,你自己就先多學習;你希望孩子有孝心,你自己就多去看望父母、孝順父母;你希望孩子溫文爾雅,你絕對不能暴跳如雷……

三是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實際動手能夠培養孩子們的愛心、耐心和同情心。家長們可以嘗試讓孩子參與到洗碗、打掃衛生等家務勞動之中,不斷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實際動手能力。也可以在節假日帶領孩子走上街頭或者走進敬老院,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獻愛心的公益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涵養愛心、啟發同情心。當然在過程中,家長的講解示范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真正理解了活動背后的實際意義,我們的努力才有價值。

【經驗總結】

1.對孩子的指責毫無意義。發現孩子出現“冷漠”情形,要及時反思自身,切勿當面指責激化矛盾。

2.社會實踐不要流于形式。社會實踐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同情心,如果沒有弄清目的意義極易流于形式。

來源: 柳州市科普作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