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云南和貴州26個縣開展的旱地水稻種植核心技術示范中,23482畝核心示范面積平均畝產526.2公斤,達到畝產400-500公斤的預期目標。隨著云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雨水巧用、時控除草、綜控病蟲、輕簡種植”旱地水稻關鍵核心技術的成功構建和落地轉化,未來,將有更多山區群眾吃上自己種的大米。
旱地水稻獲豐收
2023年10月12日,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10012畝旱地水稻科技示范區迎來豐收。在中國農學會主持開展的實收測產中,云南農業大學自主選育的優質滇型雜交粳稻“滇禾優615”旱地種植蒿枝壩村平均畝產641.3公斤。竹塘鄉戰馬村村民李福說,大部分村民一開始都不相信旱地里能種出這么高產的水稻,后來看到了云南農業大學的科技人員做的示范種植。今年收獲的稻谷自己家里根本吃不完,還能賣一部分,很多村民都報名參加明年的旱地水稻種植。
“我們覺得旱地水稻它不僅在云南這個地方能夠推廣,在很多其他類似的地方都有很大的推廣價值。特別像我們石灰巖地區,它不能夠保水,但是又需要種植水稻,這樣的地方都是我們可以推廣的地方。”測產組專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徐漢虹表示。怒江州瀘水市在海拔1300米的上江鎮,用玉米地種旱地水稻3649畝,蠻英村的平均畝產596.2公斤;蘭坪縣在海拔1700米的兔峨鄉江末村用雷響田種旱地水稻70畝,畝產546.8公斤;貢山縣在海拔1600米的丙中洛鎮查臘村用玉米地種旱地水稻200畝,畝產425.9公斤。紅河州綠春縣,在海拔1400米的大興鎮規洞村用旱谷地種旱地水稻300畝,畝產500.5公斤;開遠市在海拔1500米的中和營鎮用玉米地種旱地水稻4600畝,畝產650.2公斤。文山州廣南縣在海拔1350米的那灑鄉小壩莊村,用旱谷地種旱地水稻220畝,畝產526.7公斤;馬關縣在海拔1600米的大栗樹鄉,用辣椒地種旱地水稻160畝,畝產456.7公斤。昆明市祿勸縣在海拔1670米的翠華鄉大平地村,用雷響地種旱地水稻100畝,畝產579.8公斤;宜良縣在海拔1900米的九鄉明目村,用玉米地種旱地水稻100畝,畝產480公斤。昭通市鎮雄縣在海拔1200米的花浪鄉發地村,用果園地種旱地水稻150畝,畝產450公斤。曲靖市陸良縣在海拔1800米的馬街鎮莊上村,用蔬菜大棚種旱地水稻200畝,畝產404.2公斤。保山市騰沖市在海拔1800米的曲石鄉雙龍村用旱谷地種旱地水稻325畝,畝產466.6公斤。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在海拔1500米的舊州鎮甘樘村,用玉米地種旱地水稻102畝,畝產448.5公斤。
瀾滄縣諾國村旱地水稻收獲
據了解,2023年在云南省普洱市、怒江州、紅河州、文山州、昆明市、昭通市、楚雄州、臨滄市、玉溪市、曲靖市、版納州、保山市12個州市和貴州省安順市的26個縣開展的南方旱地水稻種植核心技術示范中,包括瀾滄縣1個萬畝示范,瀘水市和開遠市2個千畝示范,其他24個百畝示范。核心示范面積23482畝,平均畝產526.2公斤,新增優質稻谷1235.62萬公斤,按稻谷3.0元/公斤計算,產值3706.86萬元,達到了計劃示范面積和畝產400-500公斤的預期目標。 相關專家介紹,干旱缺水是全世界的共性問題,水稻節水旱種受到世界各國高度重視,發展水稻節水栽培也是保障中國口糧安全和實現稻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云南山區和半山區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4%,水土資源分布不均勻,工程性缺水突出,耕地中旱地面積占 78.31%。云南農業大學成功實現旱地上水稻優質高效生產,在旱地上種植產量高達400-700公斤/畝,與水田種植相當,開辟了稻谷生產的新途徑。
藏糧于技解難題
水稻,自古以來都是種在水田里。我國一些山區,群眾沒有水田,不能吃上自己種的大米。為破解這一難題,山多旱地多、水稻產能不足的云南,近年來積極選育適宜旱種的雜交稻品種,并集成輕簡化種植模式,以水稻旱種技術開辟了稻谷生產新途徑。水稻旱種就是把“山下水田”的雜交稻品種引到“山上旱地”種植,不用泡田,不用育秧插秧,也基本不用澆水灌溉,還能有較好的產量,實現糧食增產。
旱地水稻生長全過程旱種旱管
“我們村從前年作為示范點種植旱地水稻以來,村民們的種植意愿越來越高了。”從2021年的200余畝、2022年的400余畝,到今年的800余畝,扎果村的村民已經全都開始種上了旱地水稻。村長切木拉說,今年村民們把三分之二的稻田種上了旱地水稻,另有三分之一則保留著自己留種的紅谷。“我們村一直有種旱稻的習慣,以前都是種自己留種的紅谷,產量不高,每畝大概就是100多公斤。這兩年開始種雜交稻,收成有了很大提升。2021年第一次種,平均每畝收了250公斤左右,去年提升到近300公斤,今年有望能到400公斤。”因此,旱地水稻技術在有需要的山區示范推廣,深受老百姓喜歡,種植積極性高。
旱地水稻生長全過程旱種旱管
云南省雜交稻旱種推廣專家指導組組長、云南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袁平榮介紹,全省2020年推廣種植雜交稻旱種5萬畝,2021年推廣種植23.7萬畝,2022年推廣種植50萬畝,2023年推廣種植28萬畝(不包括耕地占補平衡的面積)。專家介紹,從地域上來看,雜交粳稻在云南省海拔800~1600米左右、雜交秈稻在云南省海拔1200米以下,且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的雨熱資源豐富的山區旱地才適宜推廣;從品種上來說,旱地種植是利用自然降水栽培的生產方式,需要選用優質、耐旱、耐瘠、抗病、分蘗力強、豐產穩產廣適的雜交水稻品種。與水稻水田種植相比,旱地水稻不用泡田插秧,而是像種玉米一樣直接播種,且生長過程主要靠雨水,具有節約用水、節省勞動力投入等優勢,能緩解水稻生產水資源短缺、土壤貧瘠、農業機械化程度低等系列問題,突破云南山區多耕地少、旱地多水田少、稻米產能受限的瓶頸,充分發揮云南省 94%以上山區資源的稻米生產潛力。
旱地水稻推廣潛力大
旱地上種水稻具有節水、省工等優勢,云南大面積種植結果顯示,該模式能拓寬山區增糧路徑,具有推廣價值。
瀾滄縣蒿枝壩村旱地水稻
旱地水稻產量較傳統旱稻、雷響田(指僅能依靠天然降水、難以人工灌溉的稻田)水稻實現提升。數據顯示,旱地水稻平均單產為傳統旱稻的2-3倍,最高畝產與水稻產量相當。在基諾族聚居的景洪市基諾山鄉巴亞村委會扎果村小組,村民主動將旱稻改為旱地水稻。今年平均畝產達400公斤,較當地傳統旱稻增產200多公斤。文山州馬關縣木廠鎮馬西村群眾龍紹香將雷響田的水稻改為旱地水稻,平均每畝增產近200公斤。
瀾滄縣哈果嗎村旱地水稻
旱地水稻較種植玉米具有一定優勢。怒江州在朱有勇院士專家團隊的精心指導下,推廣旱地水稻種植3877.5畝,全州四縣(市)服務有示范推廣,平均畝產410.67公斤,綜合對比怒江旱地水稻收益比玉米每畝高555元。紅河州個舊市卡房鎮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9月11日,由中國農學會邀請專家對紅河州個舊市卡房鎮對門村旱地水稻試驗示范項目進行測產。測得高產地塊產量每畝640.4公斤,中等地塊產量每畝593.3公斤,一般地塊產量每畝552.4公斤。全鎮今年試種了1800 畝旱地水稻,最高畝產超過800公斤。“比種玉米劃算。”茍街村群眾楊云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旱地水稻每畝農資投入約 410元,平均每畝純收益約1500元;種玉米每畝成本約400元,平均每畝純收益約700元。部分地區探索“糧經協作”模式,既增加了糧食產量,又減輕了土壤病蟲害。元陽縣黃茅嶺鄉一處新種植的200畝荔枝園,套種的旱地水稻共收獲稻谷約50 噸。潤生果業(河口)有限公司利用香蕉采收后土地的空檔期開展旱地水稻,基地負責人鄒強說,102 畝旱地水稻基地平均畝產達 522 公斤,還能減輕下一季香蕉病蟲害。“旱地水稻栽培具有省工、節水等優勢,能拓寬山區半山區糧食增產路徑。”受訪糧食專家表示,在云南部分工程性缺水的區域,該模式可發揮節水優勢(較傳統水稻節水1/3),輔以輕簡化的種植方式,能實現糧食增產。
旱地水稻種植有哪些前置條件?我們的技術是否適用云南以外的地區?云南省科協主席朱有勇院士介紹,旱地水稻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種,至少降雨量要夠,年降雨量要在1000毫米左右的地方,而且降雨時間要與水稻生長時間吻合。當然一些有條件的水澆地也可以種。這也是這個技術受限制的地方。另外,也不是所有的水稻品種都適合在旱地上種,只有少部分品種可以。這就需要不同的地方根據不同的條件,研究出不同的品種。在國內,像云南這個區域,還有四川、貴州、廣西等也是適合推廣這個技術;國外比較適合的是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因為中南半島這一帶的氣候跟我們所在的這個地方幾乎一模一樣,而且這些地方的旱地面積非常大,水田很少,條件完全具備。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人就都能種,這需要配套的技術體系,需要加強培訓和學習。
成果應用惠“三農”
水稻旱種,并不是把水稻插在旱地里那么簡單,其推廣應用同樣也面臨著很多問題。例如,缺乏耐旱、分蘗力強的雜交稻品種,此外,除草也是令農民頭疼的事。旱地雜草比水田多得多,旱地水稻出苗后,適逢高溫多雨季節,雜草長勢快,種類繁多,與秧苗爭肥、爭水、爭光,導致旱稻減產。針對這些問題和困難,經過3年實踐和創新,云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創建了“雨水巧用、時控除草、綜控病蟲、輕簡種植”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為旱地水稻應用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
植保無人機飛防
為了更好地推廣這項新技術,云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創新突破了兩個關鍵難點:一是利用雜交優勢突破旱地水稻種植分蘗不足的難點,育成旱地條件下分蘗旺盛的“滇禾優615”等系列品種;二是基于旱地雜草的生長發育規律,研發出水稻旱地種植的封草技術,解決旱地雜草危害嚴重的問題。
滇禾優615
普洱市景東縣漫灣鎮“滇禾優34”試驗示范
普洱市墨江縣聯珠鎮“滇禾優615”試驗示范研究團隊將總結出的機器穴播有利于苗期耐旱、科學合理用藥能有效防控雜草、及時用藥可有效防治稻瘟病、剛性地區示范效果好、看苗施肥并及早施氮肥和保證技術措施落實到位等種植經驗,通過走村入戶,開展“做給老百姓看,帶著老百姓干”的手把手技術示范,將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2023年,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依托中國工程院專家的科技力量,朱有勇院士親自帶隊和統籌實施,組建了網格式技術服務和培訓小組,技術培訓24期,團隊參與人員115人次,培訓技術人員和農戶2058人次,發放《旱地水稻實踐與應用》手冊1050份。這些努力,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和肯定。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戰馬坡村村民李福深有感觸地告訴記者,“研究團隊是手把手來教他們,包括施肥、用藥等,都是按他們的技術來的”。“目前,旱地水稻栽培還少量存在除草劑選用及施用不當、病蟲害防治措施不到位、氮肥后移誘發穗頸瘟、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缺乏等問題。”云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旱地水稻種植是一項新技術,進一步推廣水稻旱作還面臨著適宜種植區域潛力有待挖掘、主推品種不突出、草害病蟲害防治技術服務體系待完善等難題,其示范推廣需要穩步推進,在推廣過程中熟化技術,在剛需地區逐步引導,降低旱地種植風險。未來,隨著這項技術的發展完善,可以推廣到南方省份山區,甚至更加缺乏糧食的干旱少雨國家地區,讓更多山區群眾吃上自己種的大米。“科技人員做一輩子科研不就是研究個科研成果嗎?這就是個很好的科研平臺,我們不到農村去,不知道農民需要什么;我們不到農民群眾中去,你知道農民要解決什么問題。我們會持續在一線,一代人一代人把這種作風傳遞下去。”朱有勇院士表示,云南山區居民的口糧很大比例需要從外地調運過來。如果局部受災,糧食調運受阻,當地人的吃飯將面臨困難。發展旱地水稻,能助力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來源: 云南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