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動物“野”有趣》新書發布會在國家動物博物館舉行,著名自然攝影師謝建國現場展示了他收入書中的一幅攝影作品:亞洲象。龐大的陣勢,恢弘的場景,莊重的表情,引來一聲聲贊嘆。
攝影師解讀說,亞洲象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龐大的身軀兼具狂野與溫柔,超群的記憶力又使它擁有細膩的情感。亞洲象與另外兩種非洲象明顯的區別是,其頭頂上方有兩個明顯的突起狀結構。相比于頭頂圓滑平坦的非洲象,亞洲象就像一個“超級大頭娃娃”,再加上大象是極具智慧的動物,人們便形象地將亞洲象頭頂上的突起稱為“智慧瘤”。
當然,非洲象也不笨。前時國外有報道稱,研究人員發現,非洲草原象會對其社會群體中的個體發出特定的聲音,而接收者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簡而言之,大象似乎會用名字來呼喚彼此。這使得它們成為第一種不通過模仿接收者的叫聲來互相稱呼的非人類動物。盡管其他動物確實也會發出所謂的“指定呼叫”,用于識別捕食者或食物等對象,但這些呼叫被認為是本能,不需要社交學習。
長期以來大象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或許是它的記憶和情感。不過,對大象來說這未必都是“好事”。大象具有極強的記憶力和復雜的社會生活。國外已有研究表明,經歷過強烈創傷事件的幼象,會將那些可怕的景象,例如目睹偷獵者屠殺其母親和用電鋸切割其象牙,存儲在其長期記憶中。在后來的日子里,它們會不由自主地喚起這些記憶,出現只能稱之為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癥狀。這些記憶“在白天(以閃回的形式)縈繞在它們的腦海中,并經常在夜間以噩夢和夜驚的形式重現,使幼象再次受到創傷。”
動物行為學家不太可能承認恐怖會在動物的夢中重現。然而,來自肯尼亞一家“大象孤兒院”的報道稱,非洲幼象在目睹其親屬被偷獵者殺害,并看到象牙被切掉后,會在夜里尖叫著醒來。“除了深度創傷的噩夢記憶之外,還有什么能引發這樣的夜驚呢?”
大象最為恐懼的敵人,誰都知道是誰。這還可以往前追溯。DNA研究表明,冰期最具代表性的滅絕動物——猛犸象,其現存的近親是亞洲象,后者最初可能是從一個非洲物種進化而來,最終擴散到了整個歐亞大陸。猛犸象在人類的歷史和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等曾與它們共存,獵殺它們以獲得肉,并將其骨頭制成工具,用其毛皮制作衣服,牙齒則制成雕刻品。在史前巖畫中,猛犸象是繼牛和馬之后被描繪得最多的動物。
如今我們已經知道,在14000~11500年前,第四紀的大規模滅絕事件殺死了這些巨型動物。盡管一些猛犸象在這場災難中幸存了下來,但到了公元前1700年,最后一批猛犸象死在了弗蘭格爾島。氣候變化通常被認為是物種滅絕的主要原因,但多數專家認為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史前人類不可持續的捕獵方式。
大約200年前,有一種巨型動物的遺骸呈現在人們面前。當法國著名古生物學者喬治·居維葉指出,這絕不是一頭大象,而是一種已經滅絕了的動物時,當時的歐洲社會為之一震——“滅絕”,那會兒可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作者 尹傳紅)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