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楂和栗子一起吃會更容易導致胃石?

圖片

流言內容:山楂和栗子不能同食,一起吃的話會傷胃,導致胃石。

真相解讀:不正確。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山楂和板栗混著吃會直接導致健康人得胃結石。

當胃酸碰到鞣酸時會形成膠狀的東西黏合在一起,再碰上胃里還有些沒有消化的食團,越聚越多就可能擠成一個疙瘩,胃石就形成了。而鞣酸多來自某些澀味的水果,比如柿子、山楂、青香蕉等。

當鞣酸和胃酸結合在一起時,旁邊只要有沒消化的食物就容易形成黏團,但并不需要栗子的額外提供,只吃山楂就足夠了,所以大多數的胃石是空腹吃山楂導致的,而吃其他東西吃多了中和了胃酸,反而不容易形成黏膠。

山楂和栗子食物相克的情況并不存在,反而需要強調的是,類似山楂這種帶有澀味的水果,不應該空腹吃,也不要多吃,或者吃的時候盡量多嚼嚼,不要讓胃里面同時還存在大塊食團,這就足夠了。

來源:騰訊新聞

2.糖尿病患者不吃主食,血糖控制得更好?

圖片

流言內容:許多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中非常注重控糖,擔心血糖升高而不吃主食。

真相解讀:不正確。

糖尿病患者不吃主食反而會帶來更多危害。不吃主食并不能獲得更好的血糖指數,與之相反,人體運作需要基本的能量,能量來自糖或是脂肪,很多人吃主食少了,但又攝入更多脂肪來獲取能量,這就導致本來就是由于脂肪過多引發的糖尿病進一步加重了。此外,主食攝入不足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本身糖尿病患者的營養就極易流失,長期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的缺乏,會導致患者抵抗力下降,這也是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得腫瘤,更易被感染,更容易出現中毒性休克,手術后開刀不易收口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每天應食用12種以上的食物,每周食用不低于25種食物。保證肉、蛋、奶、豆制品及各類蔬果攝入,在主食方面可以將精細米面與谷薯類粗糧、雜糧搭配食用。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查疾病

3.高血壓用藥期間不用戒煙戒酒?

圖片

流言內容:很多人認為高血壓的出現跟吸煙喝酒沒有太大關系,只要服藥治療,血壓就能下降,不需要戒煙戒酒。

真相解讀:不正確。

如果高血壓患者在服用藥物治療期間吸煙、喝酒,可能會影響藥效,不利于疾病的治療,甚至會加重病情。

香煙中含有幾十種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吸煙不僅會使心率增快、心輸出量增加,而且會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

酒精會加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飲酒或酗酒后即刻血壓可能會降低,但次日血壓會明顯升高,導致血壓波動增加,而且酒精會降低降壓藥的降壓效果,使血壓更難控制。

長時間吸煙、喝酒是導致血壓波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沒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會讓血壓繼續波動。因此,想要盡快控制高血壓,還應該戒煙戒酒。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查疾病

4.葉酸只有備孕女性才需要補充?

圖片

流言內容:只聽說女性備孕時要提前補充葉酸,沒有聽說男性也需要補充。

真相解讀:不正確。

補充葉酸并不是女性的“專利”,備孕男性也需要補充。因為葉酸對男性精子的質量有重要影響。

如果男性體內的葉酸水平偏低,一方面可能導致精子濃度降低,精子活動能力下降,從而不利于受孕,另一方面可能導致精子的染色體出現異常,引起胎兒發育缺陷,增加流產的發生風險。因此,在備孕期間,建議夫妻雙方都需要補充葉酸。

一般情況下,建議從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葉酸,每日補充0.4mg或0.8mg葉酸。由于每個人的身體情況不同,具體的劑量還是需要聽從醫生的建議。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查疾病

5.乳腺癌是女性的專屬病?

流言內容:乳腺癌只有女性才會患病,男性不會得乳腺癌。

真相解讀:不正確。

乳腺癌是危及女性生命健康最常見惡性腫瘤,但并不是女性的“專屬疾病”。

乳腺癌是指發生于乳腺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乳腺癌細胞可以通過淋巴液或血液向全身播散轉移,最常見轉移至骨、肺、肝、腦等重要臟器。

男性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的不到1%,但近年來,其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研究數據表明,男性乳腺癌的發病率約為1.2/10萬,確診的平均年齡為67歲。同時男性乳腺癌患者死亡率比女性高出19%。

來源:科學辟謠

6.蘋果打蠟吃了會危害健康?

流言內容:一些人認為,商家為了讓蘋果腐壞得慢一點,讓蘋果賣相好一點,會給蘋果打蠟,這樣的蘋果有毒。

真相解讀:不正確。

蘋果在正常生長過程中,表皮會自然分泌一層果蠟,以防止外界有害物質入侵果肉,對人體無害。

蘋果被采摘后一般也會進行人工打蠟處理,用以防止水分流失,解決表皮皺縮的問題,還能防止害蟲的侵蝕,延長保存時間。我國《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規定可以將嗎啉脂肪酸鹽(又名果蠟)、巴西棕櫚蠟等作為被膜劑用于新鮮水果表面,正規打蠟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

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選擇把皮削掉或者用熱水沖洗蘋果。

來源:科學辟謠

關于科學流言榜

由中國科協發布,每月組織專家召開榜單評審會,綜合時效性、危害性等標準,甄選出熱點流言進行特別解讀,并全網推送。

聯合發榜:科學辟謠平臺、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支持平臺:微博辟謠、頭條辟謠、騰訊較真、網易健康、頭條健康、百度知道、抖音

科學辟謠:由中國科協、國家衛生健康委、應急管理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主辦,中央網信辦指導,全國學會、權威媒體、社會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共同打造,旨在切實提高辟謠信息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讓謠言止于智者,讓科學跑贏謠言。

評審專家名單

(以姓氏筆畫為序)

張 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陳 鵬 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劉皈陽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主任藥師

韓宏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袁智勤 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

本文由“科學辟謠”(ID:Science_Facts)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 科學辟謠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