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酷的冬季對全身的每一個器官來說都是考驗,由于天氣寒冷干燥,晝夜溫差大,室內外溫差也較為顯著,許多慢性疾病易在冬季高發,若不重視,甚至會危及生命。有哪些冬季高發疾病呢?我們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心腦血管疾病
高發原因:冬季由于氣溫低,血管尤其是冠狀動脈容易收縮、痙攣,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壓的上升,心臟負荷增加,腦血管高灌注,易引發腦心血管疾病。
冷空氣刺激后,血液中更容易出現小凝塊,心血管與腦血管內的小凝塊迅速增加,會引起冠心病、心絞痛發作、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等也易高發。
此外,人體由于寒冷,會不由自主顫抖,身體產熱用于抵抗寒冷,于是心臟耗氧量加大,也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若沒有注意保暖及防護,很容易導致心梗、腦梗、猝死等意外。
易感人群:老年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者、糖尿病者。
主要表現:數日或突發乏力、頭暈、頭痛、眩暈,肢體活動障礙、胸部不適、心悸、心絞痛、氣短,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現象,嚴重者出現摔倒、意識不清等癥狀。
應對策略:
1.氣溫驟降時,要及時添衣;晚上睡覺要注意保暖。
2.情緒穩定,避免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
3.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
4.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
5.定期體檢或檢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按時服藥,不可突然減量或停藥。
6.老年人隨身攜帶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藥物,以備發病時及早服藥。一旦發病,要盡快撥打 120,盡早到醫院治療。
呼吸道疾病
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普通性感冒、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等。
圖片來源:pixabay
高發原因:冬季是普通感冒和流感高發的季節。冷空氣刺激下,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收縮,供血減少,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也相應減少,保護能力下降,細菌和病毒容易乘虛而入。
而大氣污染中細顆粒有毒物質在冬季的濃度最高,這些有毒物質和干冷的空氣都會刺激呼吸道,引發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加重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的病情。
易感人群:年老體弱者、兒童、患有慢性病者和免疫力低下者。
1流行性感冒
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會隨著噴嚏、咳嗽和說話時產生的飛沫在人際間進行傳播。流感的影響面廣、危害性大、蔓延迅速,還可能會引發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并發癥,嚴重時還會導致死亡。
兒童呼吸系統及免疫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免疫防護能力較弱,更易感染。今年冬季被甲流病毒、乙流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感染的兒童非常多,不少地方的兒童醫院人滿為患。
主要表現:起病急、高熱、畏寒、頭痛、肌肉關節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干咳,少數患者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
2普通感冒
主要表現:流鼻涕、鼻塞、打噴嚏、咽喉癢、咽痛、咳嗽、輕度發燒、頭痛。普通感冒很少出現發高熱和全身酸痛的癥狀,發病周期短,容易治愈。但如果治療不當,也容易發展成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應對策略:
1. 注意保暖,隨溫度變化加減衣物。
2. 增加戶外活動,增強體質。
3. 均衡飲食,保證營養。
4. 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5. 定期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6. 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
7. 在流感高發季減少出入人多、封閉的公共場所,出入公共場所要戴好口罩。
8. 提前接種流感疫苗,重點人群如老人、孩子更要及時接種。
9.在出現呼吸道感染表現后,應密切監測癥狀,必要時及時送醫。
老人摔倒致骨折及多種并發癥
高發原因:摔倒是造成 65 歲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冬天如果下雪、結冰,則路面濕滑,加上衣物很厚,遮擋望向腳下路面的視線,老年人更容易在冬天摔跤,發生骨折。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容易導致原有的內科系統疾病加重,以及引發泌尿系統感染、褥瘡、肺炎等并發癥。
圖片來源:pixabay
易感人群:65 歲以上老人。主要表現:摔倒后骨折、疼痛、起不來身或者起身后感覺不適。
應對策略:
1. 在馬桶、蹲坑、廚房、樓梯、過道等地方的墻壁上安裝防滑扶手,安裝小夜燈,給地板打防滑蠟等。
2. 穿的鞋子最好具有防滑功能。
3. 遇到雨雪天,盡量不要出門。出門前建議在衣兜里放一張寫了家人聯系方式的紙條,以備意外發生時自己或路人、醫護人員能及時聯系上家人。
4. 摔倒后別急著起身,先原地感受一下身體狀況:如果感覺不適,要及時求助路人或家人,盡快撥打 120,等待醫護人員前來救助;如果能站起身來,可以緩慢移動到附近安全地點,休息觀察一下自身的身體狀況,并在之后的幾天內繼續保持觀察,如果覺得不對勁,最好去醫院做個檢查。
低體溫綜合征
高發原因:在寒冷的冬天,當長期待在戶外低氣溫的環境下,人體產生的熱量遠不及流失的熱量多,最終會導致體溫下降、偏低。體溫過低會影響大腦,導致人意識不清或行動不便。這使得人無法意識到身體已陷入危機,從而沒有能力進行自救。
圖片來源:pixabay
易感人群:60 歲以上老人。主要表現:畏寒怕冷、四肢冰涼,體溫降至 35 攝氏度以下。
應對策略:
1.根據氣溫增減衣物,注意保暖。
2.寒冷天氣時少去戶外。
3. 觀察自己身體對寒冷天氣的感受,定時監測體溫。
4. 參加力所能及的活動或運動,增加血液循環運轉,促進身體發熱。
5. 注意飲食,均衡營養,吃熱飯熱菜、喝溫熱水。
凍瘡
高發原因:凍瘡也稱非凍結性冷傷,是冬季常見的一種皮膚疾病。當皮膚處于寒冷(0~10℃)、冷暖急變或潮濕的環境時,會引發局部小動脈強烈收縮,動脈血管出現麻痹,繼而擴張,造成靜脈回流受阻而產生淤血,引起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誘發局部皮膚的炎癥損害。
易感人群:兒童、婦女、貧血、肥胖、糖尿病、手足多汗潮濕及長期戶外低溫下工作等人群。
主要表現:經常發生在手指、手背、腳趾、足跟、鼻尖、耳廓、耳垂和面頰部,局部皮膚會出現發紅、腫脹、瘙癢、疼痛,嚴重者可出現水皰、潰瘍等。由于發生過凍瘡的位置,血管收縮和舒張功能受損,所以即使這一次凍瘡痊愈了,后面有一點“風吹草動”,都極易復發。
應對策略:
1.防凍防潮,注意保暖,戴好手套、圍巾、帽子、口罩。
2. 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和身體發熱。
3. 肢體受凍后,不宜立即用熱水浸泡或烤火。
4. 患有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基礎性疾病者,平時應積極治療。
5. 對于凍瘡反復發作者,除藥物治療外,可在入冬前用亞紅斑量的紫外線或紅外線照射局部皮膚,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曾心月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來源: 科普中國新媒體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