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位于歐亞大陸的中心,包括五個獨立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完全由內陸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其總面積為4.08億公頃,人口超過7500萬(人口在過去50年中增加了兩倍)。從統計數據來看,該地區可被歸類為人煙稀少,因為每平方公里約有17人。該地區的生物物理條件包括山區地形和干旱氣候,80%以上的領土被沙漠(卡拉庫姆沙漠、克孜勒庫姆沙漠和穆云庫姆沙漠)和大草原占據。大約60%的中亞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特別是由阿姆河和錫爾河組成的咸海盆地地區),從事農業,是大多數中亞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圖源: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亞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作出了重大努力,清查、制定和推廣可持續土地管理做法,這些做法既包括該地區特有的傳統方法,也包括旨在減輕和解決氣候變化和土地退化所產生的新風險和問題的創新方法。

多年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UNCCD)牽頭在中亞開展的活動包括制定防治荒漠化的國家行動方案、制定土地零退化目標、制定國家干旱政策和區域干旱和沙塵暴管理戰略,在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變化相關行動的背景下制定適合本國的緩解行動。

所有中亞國家都容易發生干旱,每年都會造成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一再發生的干旱破壞了這五個國家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基礎,阻礙了它們的社會和經濟增長。中亞約60%的人口直接依賴農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干旱對該地區大多數人口的經濟安全和福祉構成嚴重威脅。由于干旱和經濟生產性土地退化可能導致該地區貧困加劇、環境移民增加和發展率下降,因此需要采取積極和協調的行動來解決這些負面現象的原因。

中亞約有1200萬人生活在干旱風險高的地區,面積約為4000萬公頃。這些干旱熱點地區——特別容易發生干旱的地區——大多位于阿姆河和錫爾河三角洲源頭的山麓地區,延伸到咸海地區的跨界地區。

鑒于干旱影響的跨界性質,應在國家數據共享、監測和預測的支持下,在區域一級協調規劃減少干旱風險和脆弱性的連貫和互補行動。該地區的政治和社會經濟穩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淡水的供應和質量。該地區的國家主要將其供水用于灌溉目的,這意味著其總耗水量非常高。這五個國家都是主要的農業生產國,種植棉花和水稻等耗水作物。由于降水越來越稀少和不可預測,農業生產者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水進行灌溉。整個地區的灌溉土地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公里。中亞人口的快速增長、灌溉土地的擴大以及工業和社區企業的發展,都需要尋找新的淡水來源。中亞90%以上的農產品來自灌溉農業,淡水濫用造成的短缺使該地區的糧食安全面臨風險。

中亞約4億公頃土地中,80%以上被沙漠和大草原覆蓋,再加上氣候變化和持久干旱,是沙塵暴的自然來源。灌溉農業和畜牧業、采礦和其他土地利用變化活動的不可持續做法為人類誘導的沙塵暴來源的形成創造了條件。近650萬人(占該地區人口的9%)生活在高風險地區。中亞沙塵暴易發區面積為8500萬公頃(中高風險)。

咸海災難是現代史上最嚴重的全球生態災難之一,造成了550萬公頃鹽堿沙漠的形成。它是沙塵暴的一種主要的人為來源,每年排放超過1億噸的灰塵和有毒鹽,不僅影響附近居民的健康和未來,而且影響深遠。

沙塵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跨部門的,而且往往是跨國的。有人認為,在南極海岸、格陵蘭島的冰川、挪威的森林和全球其他地區都發現了來自咸海地區的鹽。沙塵暴還因生物量光合活性降低和土壤侵蝕而降低作物生產力,從而直接影響農業。

中亞國家正在采取措施抵消沙塵暴進程和咸海災難的負面后果:修訂相關立法、大規模植樹造林和建立保護林帶。除了這些措施之外,還需要更全面的區域計劃,以確保減少沙塵暴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并減輕其在整個中亞的負面影響。

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牧場占據了該國一半以上的領土,畜牧業為大多數人口提供了生計。畜牧業以及可耕地和森林是該地區糧食安全和收入機會的基礎。

中亞大約80%的土地用于畜牧業,牲畜全年放牧。如今,該地區多達50%的牧場需要供水。由于無法進入供水點,牧民的流動性降低,導致定居點附近的牧場過度放牧,偏遠地區的灌木叢覆蓋。不均勻的放牧最終導致沙塵暴的人為來源的形成,從而導致土壤的進一步惡化并抑制植被。

綿羊養殖是該地區的主要畜牧業活動之一。養牛是中亞郊區和人口稠密的綠洲的典型現象。牧場的不可持續利用,如庫存過多、過度放牧和放牧季節性中斷,是牧場退化過程和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此外,人類對自然植被的影響導致一些地區植物物種的多樣性發生變化,甚至導致一些地區的植物物種完全消失。

確保農業用地可持續生產力的措施,如可持續利用植被和季節性牧場輪作,以及引入防止和扭轉土地退化和減少干旱風險的經濟機制,可以有效降低中亞人口的貧困水平和提高生活水平。

通過有助于阻止、避免并在可能的情況下扭轉土地退化進程的措施實現土地零退化,對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到2023年底,塔吉克斯坦預計將完成其土地零退化目標的制定過程,所有中亞國家都將成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下土地退化零增長目標設定計劃的一部分,使參與國總數達到131個。

以下是中亞國家自愿恢復土地承諾的一些例子:

哈薩克斯坦:總體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灌溉土地增加40%,灌溉總面積擴大到200萬公頃。

烏茲別克斯坦:盡管該國報告的中亞地區退化土地比例最高,但與2015年相比,該國的降幅也最大,從30%降至26%。由于咸海干涸,烏茲別克斯坦共有300萬公頃土地退化。2018-2022年間,烏茲別克斯坦在160萬公頃的土地上進行了沙索爾種植,以消除咸海排水底部的鹽和灰塵排放。

吉爾吉斯斯坦:通過引入牧場輪作制度改善牧場的生態條件,并通過加強牧場基礎設施(橋梁/道路、灌溉點)改善10,000公頃牧場的使用。在10萬公頃土地(包括牧場和森林)上引入可持續土地資源管理的做法,并在1萬公頃農業用地上進行開墾工程。

土庫曼斯坦:確保到2025年(在國家森林計劃的框架內)總面積達到16萬公頃的沙漠地區、灌溉土地和定居點的綠化。

土地退化可持續發展目標指標15.3.1:在中亞,至少有20%的土地面積退化,而大多數其他區域則超過10%。中亞超過20%的土地面積退化,相當于大約8000萬公頃,面積幾乎是吉爾吉斯斯坦的4倍。

大部分土地退化與干旱環境有關。土地退化最突出的表現是作物和動物生產部門的鹽堿化、侵蝕和土地生產力的喪失。1.5206億公頃,占中亞報告土地面積的38.43%,處于干旱狀態;其中1.33%處于嚴重干旱狀態,0.23%處于極端干旱狀態。干旱期間農村人口的可用水量受到水資源自然短缺以及城市人口和工業日益增長的需求的限制。

據報告,中亞有1801萬人面臨土地退化,相當于報告總人口的30.51%。面臨土地退化的人口比例從烏茲別克斯坦的29.2%(930萬人)到吉爾吉斯斯坦的35.5%(190萬人)不等。

在中亞,男性和女性遭受土地退化的比例大致相等。中亞有2670萬人面臨干旱,占報告總人口的51.28%。遭受干旱的人口比例從土庫曼斯坦的20.75%(167萬人)到吉爾吉斯斯坦的88.71%(474萬人)不等。中亞承諾恢復的面積占一個國家總土地面積的0.34%至0.7%不等。中亞國家設定的目標中有一半已經實現,履行其余承諾的項目目前正在進行中。

本文為#中亞可持續發展前沿# 第10集:緣何中亞及咸海地區干旱頻發和荒漠化蔓延?| 中亞可持續發展前沿(CA010)。

END
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臺觀點。
歡迎轉發(請注明來源)。

文 | Daisy

審 | Maggie

排版 | Daisy

【拓展閱讀】

1.將中亞經濟體特別計劃區域轉變為具有全球外聯能力的連接樞紐

2.20個聯合國機構的區域代表齊聚布達佩斯,討論歐洲和中亞的緊迫問題

3.沙塵暴籠罩塔吉克斯坦 | 中亞可持續發展前沿(CA-008)

【參考鏈接】

1.報告原文:https://www.unccd.int/sites/default/files/2023-11/Fact%20sheet%20Central%20Asia%20EN.pdf

2.https://www.unccd.int/resources/factsheets/regional-factsheet-central-asia

來源: 海洋與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