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情況
(一)本年度向公眾提供科普服務工作,開放天數、接待觀眾量等基本情況。
本年度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向公眾提供的科普服務主要有植物園整個植物園區及科普配套設施的參觀、講解(包括12個荒漠植物專類園區、科普展館、老科學家故居、科普長廊和坎兒井)、主題科普實踐活動(3次)、科普進校園(6次)、邊疆教師素質提升培訓(2次)、公眾參與的科學調查或觀察活動(2次)。除園區內科普參觀講解服務外,其他科普活動共開展13次,受益人數達3.7萬人次。
植物園全年開放天數310天,接待觀眾量約5萬人次。
(二)本年度開展科普助力“雙減”工作,科普活動進校園、服務學生人次等情況。
2023年度共開展8次科普進校園活動(其中2次為邊疆教師素質提升培訓),受眾有2萬中小學生受益。地區涵蓋烏魯木齊、吐魯番地區、和田地區。分別是:
(1)科普講座走進烏魯木齊縣一中
2月23日,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康曉珊博士在烏魯木齊縣一中參加烏魯木齊市科學家進校園啟動儀式。此次培訓是將小學語文教學與植物、動物、天文學科相融合的探索,是將教學與科學更加深入和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讓教學和科學教育走向統一融合,學生將獲得的視野拓寬,將科學探索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康曉珊博士主講了植物相關內容。共有100多名烏魯木齊縣一中小學師生和3898名中小學教師線上同時參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獲得“科學家進校園”榮譽證書。
(2)科普講座走進和田墨玉縣加汗巴格鄉阿克薩拉依小學
3月15日-17日在和田地區墨玉縣,作為培訓專家參加2023年新疆南疆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提升培訓,這也是幫扶墨玉縣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和“同心?彩虹行動”鄉村教師公益培訓項目。
(3)科普講座走進烏魯木齊市第113中學
4月7日,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康曉珊博士給113中學一年級的300名學生上了生動的一堂植物科普課——《種子靠什么去遠行》。課程由淺入深,由簡入難,層層遞進,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和植物,給大家講解了各種植物的種子的傳播方式。并通過小實驗,讓大家積極參與并回答問題,增加了學生的興趣和見識,引發了同學們對植物科學的興趣和探索。同學們也積極地深入思考,提出問題,和老師共同探討。康老師還通過翅果模型向同學們展示有翅膀的種子如何傳播,同學們躍躍欲試,紛紛放飛手中的“種子”,仔細觀察種子飛行的奧秘。講座結束后,同學們還在興奮地討論種子傳播的知識。
(4)科普講座走進烏魯木齊市第70小學
5月16日,中科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康曉珊博士來到烏魯木齊市第七十小學開展主題科普活動,學校主會場是四、五年級學生參加活動,分會場設在每個班級同步現場直播,全校近千名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講座主題是《荒漠植物不簡單》,活動中,康博士從荒漠的類型、荒漠形成的原因及新疆的地理特點等方面講解了荒漠植物的特點,讓孩子們了解到荒漠植物面臨的惡劣生存環境;在“荒漠植物的生存智慧”環節給學生們詳細講解了荒漠植物是如何適應逆境、守衛荒漠的。在講座的整個過程中,孩子們認真記錄、踴躍提問,表示出對荒漠植物求生機制的敬佩和對科學的崇尚。講座結束后,康博士還給孩子們帶來了小禮物——荒漠植物的種子。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接過種子,認真聆聽荒漠種子種植的方法,相信孩子們會在以后的生活中細心呵護它們茁壯成長。
通過此次科普講座,同學們了解了干旱區的氣候特點和干旱區植物生存的環境限制;觀察到根系模型圖片,直觀感受到駱駝刺這一典型沙漠植物的龐大根系;細心觀察荒漠植物根系對地下水的追逐,懂得了荒漠植物對干旱環境的適應策略;并踴躍的表達自己學到的知識。
此次活動,讓孩子們發現新疆本土荒漠植物的智慧,激發探索大自然的興趣和欲望,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培養科學思維的能力。
(5)《科普講座走進科學院新疆分院幼兒園
5月21日,中科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李小雙研究員來到,新疆分院幼兒園,以《有趣的荒漠動物》為題,用圖片、動畫等多種形式生動有趣的展現沙漠之舟—駱駝,沙漠足球健將-屎殼郎,沙漠舞者-沙蜥等動物適應沙漠干旱炎熱環境的策略。啟發孩子觀察 、熱愛 、保護生命, 同時從小動物身上學到勤勞善良、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等優良品質。
(6)科普講座走進烏魯木齊市第37中學
5月23日,中科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梁玉青博士來到烏魯木齊市第37中學開展主題科普活動,100多名五年級的學生聆聽了科普講座《神奇的荒漠植物》。通過對孩子們介紹荒漠植物的神奇本領,還通過多年的科研成果,向同學們生動地介紹荒漠植物的抗逆性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荒漠植物的優良基因進行推廣、應用的過程,讓同學了解到荒漠植物不僅有防風固沙的作用,還有很多優良的基因可以造福我們的生活。同時,梁玉青博士還被烏魯木齊市第37中學聘為校外科技輔導員。
(7)科普講座走進吐魯番高昌區第一小學
9月7日,康曉珊博士來到吐魯番高昌區第一小學,為100名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科學課《種子靠什么去遠行》。
(8)《種子靠什么去遠行》科普講座走進邊疆小學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康曉珊博士受邀參加“京和科技月”活動,并作了《種子靠什么去遠行》的科普報告,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四年級(9)班的57名孩子聆聽了講座,參與了互動。本次活動進行了錄制,將在和田市小學進行推廣,預計受益人數可達1萬人次。
在講座中的互動環節,同學們看見翅果模型旋轉著緩緩落下,都發出興奮的驚嘆,原來翅果種子的飛行如此美麗有趣。通過改變種子的重量,同學們大膽猜測種子飛行的效果,當結果得到驗證,同學們的臉上又洋溢著自信的笑容。康曉珊博士講到新疆的荒漠植物和和田路邊高大的梧桐樹果實時,同學們都非常興奮,原來身邊的這種植物叫做梧桐樹,并在啟發下要繼續觀察梧桐樹的果實如何傳播它們的種子寶寶,同學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猜想,并決心開始留意梧桐樹果實傳播的秘密。最后,康曉珊博士告訴同學們,我們的新疆地處干旱半干旱區,這里的植物面臨著更大、更多的挑戰,比如干旱、風沙、鹽堿等等,所以這就使得干旱區生長的荒漠植物更加堅強,更加具有智慧,希望同學們能夠留心觀察,發現荒漠植物生長的智慧,有一天你們的發現就有機會變成科普課程的內容,展示給更多人。同學們的眼睛里都閃著興奮和自豪的光芒,都為能夠觀察和認識荒漠植物而激動不已。
課程結束后,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學的焦校長代表和田市教育局為康曉珊博士頒發了榮譽證書,感謝帶來這么生動的科普課程,并希望這樣的科普活動能夠經常開展,并表示此次課程同步進行了錄制,將在和田市全面推廣,受益更多中小學生。
(三)在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題日期間舉辦主題科普活動的情況。
1. 全國科技活動周開展的活動
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園在科技活動周期間舉辦國際植物日系列活動,主要分為“探尋荒漠植物生存智慧,弘揚科學家精神”植物園主題實踐活動;科學家進校園活動;公眾參與的科普活動。在此期間共舉辦3次主題科普實踐活動,進校園活動4次,公眾參與的“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系列科普活動1次。全國科技周期間總受益人次2500人次。
1.1“探尋荒漠植物生存智慧,弘揚科學家精神”植物園主題參觀活動
(1)科學家精神鼓舞青年學子
來自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的研究生80余人來到植物園,通過參觀科普展館、植物專類園區、老科學家曾經居住和工作的“半地下室”,了解植物園發展歷史,重溫老科學家艱苦奮斗的科學精神,深深地鼓舞著青年學子,體會到一代代科研人員傳承的“生地精神”——團結、開拓、奉獻、創新,增強了同學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認識荒漠植物從小學生做起
期間,植物園迎來了年齡最小的一批參觀者,來自烏魯木齊市第113中學一年級的100多名師生、家長來帶植物園參觀學習。同學們首先參觀了植物園的科普展館,新奇地看著荒漠植物的圖片和標本,對家鄉的植物充滿了好奇,渴望認識荒漠里的勇士。在科普展館里,同學們初步認識了幾種荒漠植物,興奮地看著這些不曾認識的家鄉植物,好奇荒漠植物跟他們想的不一樣,通過“荒漠植物的生存智慧”的科普講座,小朋友們了解了荒漠植物那些不同尋常的生存秘籍,被荒漠植物的智慧、頑強、堅韌的精神深深地折服,通過參觀植物園,觀察荒漠植物的形態,觸摸荒漠植物的葉片、莖稈,聞荒漠植物的味道,更加立體的體會到荒漠植物為了適應干旱所展現的特征。
本次活動不僅讓同學們認識并記住了“荒漠三劍客”“沙漠公主”等常見荒漠植物,還讓同學們對荒漠植物的生存智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參加本次活動的學生、家長和老師都覺得這是一場非常有意義的科普活動,認識家鄉的植物,在每一個小學生的心中播種下熱愛家鄉的種子。
(3)大學生走進沙漠植物園
期間,來自全國20所高校的26名優秀大學生來園參加活動。植物園的荊衛民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植物園,了解荒漠植物的生長特性、研究開發等情況,講述植物園種質收集、科研科普工作進展。7月的吐魯番烈日炎炎,氣溫45攝氏度以上,同學們對荒漠植物適應如此嚴酷的條件而驚嘆,對老一輩科學家建設植物園、開展科學研究的精神感到敬佩。
通過對植物園科普展館和老科學故居的參觀,更加全面的了解植物園的發展歷史和科學家精神故事。康曉珊博士通過分享自己在植物園的科研故事,從大學生到博士生在各方面的成長和提升,為同學們即將開始的科研之路鼓舞打氣。
科研是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重要工作內容,培養、啟發更多有科學素養的大學生建立科研信心和興趣,為研究所吸引培養優秀科研人才,也是植物園應當擔當的責任。
1.2舉辦公眾參與的科普活動
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期間開展主題為“野生動植物保護,我們也要參與”的系列活動,通過繪畫、問卷、線上科普講座等形式普及公眾認識野生動植物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通過介紹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的由來、簡單便捷的自然觀察方法和博物繪畫知識,讓公眾關注自然,走進自然,從而更加珍惜野生動植物資源,共建生命共同體。
此次系列活動開展線上科普講座兩場,收集野生動植物日繪畫作品339幅,調查問卷587份,為表彰公眾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發展,特向所有參與作品頒發了926份榮譽證書。同時,學會專家對所有作品進行了認真評審,秉承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最終有94份作品獲獎。
在此次活動中,感受到廣大公眾對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的熱情和關注,對于想獲得相關信息和參與相關活動的需求,這也對學會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的方向,野生動植物保護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通過更多、更持續的科普活動來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切實推動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普及工作。
2. 全國科普日開展的活動
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園在全國科普日期間舉辦科學家進校園活動2次;公眾參與的科普活動1次。其中舉辦的公眾參與的觀察活動“觀察一棵樹,陪一棵樹長大”,參與人數1.5萬人次。全國科普日期間參與人數總計2.5萬人次。
為了進一步促進廣大青少年對于自然的關注,提升青少年感受自然、發現自然的能力,促進公眾科學的發展,由中科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植物學會共同主辦的“觀察一棵樹 陪一棵樹長大”活動正式啟動。活動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公眾科學模式,從觀察記錄身邊的樹木開始。此次活動共開展4次線上培訓,2次專家主題分享,其中9月的培訓和專家主題分享在新疆科協平臺直播,觀看總量1.2萬。通過線下觀察,記錄分享觀察收獲,觀察記錄官網展示,年末專家評選。目前已經收到持續自然觀察作品3000余份。活動將在年底前完成評選、頒獎環節。
通過此次活動,也征集了全疆范圍內教師對于培訓內容的需求,也將在將來的活動中,側重教師、公眾需求,展開有效、有趣的科學指導培訓,提升廣大教師、公眾科學素質,激發廣大教師、學生和公眾參與熱情,樹立公眾關注自然意識。
本次活動也將繼續完成后續的征集和評選工作,這次活動也將作為開展全疆范圍內自然觀察活動的探索,為今后開展自然觀察、教育活動提供借鑒。
(四)通過網絡媒體平臺向公眾公布開放信息、科普教育活動信息、展教資源更新情況等公共科普服務信息等情況。
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通過植物園網頁、公眾號、抖音、頭條、微博及研究所、新疆科協網頁、公眾號向公眾發布科普活動信息、科普活動進展以及宣傳荒漠植物科普知識。2023年共發布信息100余條,瀏覽量超過10萬。
(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情況。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建園51年,有著成熟的防風固沙造林技術,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常年為有風沙侵害的地區提供志愿服務,開展技術指導工作。2023年度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主要面向新疆各區縣進行防風固沙技術推廣和指導,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次。
4月20-22日,王喜勇高工和孫軍一行前往托克遜縣林草局,進行防風固沙指導,解決當地不知道種什么、種不活的問題。王喜勇高工就防風固沙方面的物種搭配,種植技術進行了詳細指導和示范;4月26--4月29日,荊衛民高工前往在塔河下游34團昆阿斯特水閘,現場指導胡楊的種子更新繁殖和根孽繁殖技術,指導培訓現場技術人員5人,實施試驗地面積達10畝地,為當地胡楊樹的復壯更新提供技術支撐;6月15-18日荊衛民高工前往哈密,開展鹽生植物的篩選和繁殖技術指導,現場講解紅柳的無性繁殖和物理眠藏插穗的技術,培訓技術人員3人,為后期建立資源圃奠定條件;11月15日,王喜勇高工前往吐魯番市高昌區林草局,就即將開展的萬畝鹽堿地改良示范基地進行了技術指導,篩選搭配耐鹽堿的檉柳種類,并進行種植技術指導;11月18日,荊衛民高工應托克遜林草局邀請,在托克遜奧依曼布拉克村陽光沙療驛站現場開展技術咨詢服務,為30畝沙療驛站建立綠化防護林帶,進行沙生植物篩選及種植技術指導。
(六)科普工作經費及人員情況。
2023年度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科普工作經費20萬元,用于植物園各項科普活動的開展實施經費。
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集科研、物種保存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植物園。擁有24人的科研科普團隊,其中專職科普人員5人,均有從事植物學、生態學、園藝學、分子生物學等相關研究經歷的科技工作者。
二、特色工作
結合本行業、本地區實際組織開展的特色工作情況。
(1)“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系列活動”--立足本土野生動植物,開展受眾廣泛的科普活動
為更好地開展新疆本土野生動植物科普工作,“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期間開展系列活動,通過問卷調查公眾對新疆本土野生動植物的了解狀況,希望參與的科普形式和需求,確定階段性動植物學科科學普及方向,切實推動新疆野生動植物的科學普及工作。
此次活動緊密貼合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中國主題“廣泛發動社會力量 共同推進物種保護”,通過繪畫、問卷、線上科普講座等形式普及公眾認識野生動植物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知識。短短一周,就收到了近千份作品(問卷+畫作),從幼兒園到退休老人都積極參與其中,感受到公眾渴望參與的熱情,也深深鼓舞我們開展更多、更廣泛的公眾科普活動。
(2)**“觀察一棵樹”****--**關注身邊植物,樹立愛國愛鄉情懷
城市中也有自然,身邊就有自然,人人都可以是自然的觀察者,推動全民自然教育發展。通過開展“觀察一棵樹”活動,號召更多公眾參與,讓科普活動不僅僅面向青少年。通過觀察身邊一棵習以為常的樹,感受身邊觸手可及的自然變化,喚醒公眾渴望自然的內心,從而關注自然,根植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懷,樹立保護動植物的意識。
本次活動的開展是希望公眾能夠關注身邊的自然,喚醒感知能力,城市里的自然也值得被看見。活動前的培訓和專家分享,取得了很好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參與到持續觀察和實踐的公眾也獲得了很多自然相關知識和內心的感受,達到了本次活動的目的。
三、問題不足
在開展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存在的不足。
(1)在科普工作中,對科普工作的宣傳和推廣有限,沒有充分發揮出媒體、網絡傳播的優勢。同時,對于適應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科普作品較少,創新性的科普工作還需要加強。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斷豐富科普作品的形態和傳播渠道,讓公眾體驗形式多樣、有互動實踐的科普活動。
(2)多學科融合科普工作還較欠缺,需要進一步整合科教資源,開發、設計多學科融合科普活動。科普可以激發每一個人心中探究科學的種子,進行多學科知識的融合,有助于激發公眾興趣,體會科學的樂趣。聯合多領域、多機構開展綜合學科科普活動,充分發揮各領域優勢,提升科普效果。
四、工作建議
對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見建議。
(1)新疆荒漠植物特色的科學普及值得推廣到全國各地,希望通過借助更高媒介的傳播,參與先進科普經驗的交流學習,讓大家更加了解新疆,了解荒漠植物,讓新疆的科普人員也能有更多機會打開視野,學習取先進經驗和做法。希望能夠給予平臺、推流、經費、培訓等支持,讓新疆的特色科普和科普人員都能夠走出去。
(2)開展多地區聯動,多進行西部地區和其它地區中小學生科技信息交流和活動聯合,讓西部地區科學普及走進其它地區,也讓西部地區的公眾更加了解其它地區。
來源: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