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樹懶,大家應該并不陌生,沒錯!就是《瘋狂動物城》里的“閃電”,那個說話——超級——無敵——慢的家伙。

圖源網絡

今天是10月20日國際樹懶日,帶大家認識一下慢吞吞的樹懶,以及它“鮮為人知”的勤快的一面。

樹懶是一種生活在中南美洲熱帶雨林的樹棲哺乳動物,它們一天24小時幾乎無所事事,除了吃就是睡,可謂將“佛系”二字演繹到了極致(打工人流下了羨慕的淚水),比起同樣懶的考拉還要懶上幾分。

圖源:iStock

目前,全世界有兩科兩屬一共六種樹懶,更通俗一點,從它們的爪子數可以分為二趾樹懶和三趾樹懶兩類,上文提到的在《瘋狂動物城》中強勢出圈的“閃電”就是一只褐喉三趾樹懶(Bradypus variegatus)。

而相較于二趾樹懶,三趾樹懶甚至還要更加懶惰,因此也被吉尼斯認定為全世界最懶的哺乳動物。

雖然只有一趾的區別,但其實它們在生物學上已經分道揚鑣,從大約三千萬年前開始,這兩種動物就在演化道路上相去甚遠,但走著走著,它倆最后卻都選擇了同樣的生存之道——將自己倒掛在樹枝上以樹葉為食。

圖源:britannica

說起來也都是淚,樹懶曾經也有過輝煌的時刻。根據考古發現,在恐龍滅絕后,哺乳動物們終于迎來了春天,其中樹懶的祖先(大懶獸)便是美洲大陸上巨無霸一般的存在,比起同時期的遠古生物如乳齒象、巨型犰狳等也不遑多讓。

圖源:Wikipedia

然而這個物種繁盛了幾百萬年后,卻在大約一萬年前走向了滅絕,一同滅絕的還有大陸上的其他巨型哺乳動物,科學家推測可能是冰河時代來臨,改變了樹懶的生存環境,也可能是人類開始踏足美洲大陸后,將這些巨獸列為了“暗殺對象”。

圖源:百度圖片

總而言之,最終存活下來的只有一些小型樹懶,并遷移到了樹梢,這樣既能躲避大多數捕食者,同時還有大量的樹葉可供食用,進而逐漸演化成了如今的模樣。

不過,樹葉雖然很多,但也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對于生物而言,從食物中獲取能量才能維持各項生命活動,比如維持體溫、進行新陳代謝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圖源:rainforest-alliance

而樹葉中的營養物質含量并不高,并且其中的能量還非常難以獲取,因此大多數草食動物要么選擇不停地吃吃吃,要么會給自己加餐,選擇其他能量更高的食物,例如水果和籽類。

圖源:google圖片

但是樹懶,尤其是三趾樹懶,它們幾乎只吃樹葉,而為了能以這樣的飲食習慣生存下去,它們不得向生活低頭。

首先,樹懶深入貫徹落實了“生命在于靜止”它們放棄了作為哺乳動物標配的恒溫系統,而是選擇隨著環境溫度進行改變,盡管達不到冷血動物那樣的程度,但也大幅減緩了新陳代謝。

圖源:britannica

更有趣的是,因為樹懶幾乎懶得移動,以至于綠藻都開始在它們身上落戶,不過這是好事,一來可以白嫖一身“吉利服”,隱蔽性更強,二來餓的時候還能從身上扒拉一點綠藻當零嘴兒吃。

圖源見水印

唯一不好的地方可能是很容易被當成“水猴子”。

志怪故事中的???圖源網絡

其次,為了從樹葉中盡可能多地提取能量,它們有一個占據身體大約三分之一的多腔胃,其中的共生細菌能幫助樹懶更有效地分解植物纖維素。

圖源:giphy

盡管如此,樹懶消化一頓食物也需要花費一周乃至幾周的時間。而由于消化速度極慢,所以樹懶一般是7~9天才上一次廁所。

不過在排泄這件事上,樹懶從不偷懶。像其他樹棲動物例如猴子、考拉等,它們便意來襲時,沒有半分猶豫,直接從樹上扔下一個“空投”,至于會不會砸到哪個小倒霉蛋,它們可就管不著了。

樹懶則會一改常態,晃晃悠悠地從樹梢順著樹干爬下來,然后抓著樹干在樹根處用尾巴挖出一個小洞,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時間。

圖源見水印

而這個時間段非常危險,失去了樹葉的掩護,一動不動的樹懶一旦被捕食者盯上,基本就是死路一條。實際上,在野外,有一半以上的樹懶死于上廁所期間。

那么它們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從樹上下來排泄呢?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人員專門對此做了研究,他們發現樹懶與生活在它毛發中的生物之間存在著共生關系。

縈繞在樹懶身上的小飛蟲 圖源:youtube視頻截圖

因為樹懶體表覆蓋著一層綠藻,這其中還生活著飛蛾和真菌等大型微生物。其中,真菌能夠幫助樹懶抵御引起瘧疾和南美錐蟲病等疾病的寄生蟲;綠藻能為樹懶提供偽裝;飛蛾則能為藻類提供肥料。

而當樹懶下來排泄時,飛蛾也能順便把卵產在糞便中,等到下一次排泄時,幼蟲又能重新回到樹懶身上。

就這樣,一個完整的小型生態系統便形成了,從某種角度而言,樹懶也算是為它人在負重前行了。

因此別看樹懶很懶,但卻一點兒也不傻,為了更好地延續種群,它們也會選擇稍微勤奮一點。

來源: 知識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