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著“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的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秉承“厚德自強,純正卓越”的辦學理念,全面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尤其近幾年基于機器人實踐活動開展的科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穩步推進,使得學校科技拔尖人才群體層次高、數量足,非常引人注目。這些成績的背后,都離不開一個人--中學一級教師張宏亮。
從門外漢到金牌教練
2015年,原本在學校教信息課的張宏亮,在國家提出“要以現代教育技術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大背景下,開始轉型負責工業金屬機器人教育工作。如果說困難分等級,當時張宏亮遇到的困難算是“滿級”。因為他當時面臨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局面:這個領域他此前從未涉足過,比賽賽制是什么?機器人怎么設計?機器人如何組裝?程序怎么調試?……一個個問題都亟待解決。
“2015年,我們的隊伍第一次參加南京市機器人比賽,拿了倒數第一名。”這激發了張宏亮骨子里的“不服輸”,他帶著團隊一頭扎進了“工業金屬機器人的世界”。機器人研發需要掌握物理、數學、材料學、機械、電子通信、計算機語言等十多門課程知識,張宏亮就自學掌握。程序的思路有了,圖紙也畫出來了,怎么組裝又成了擺在面前的難題。當時南京市教育局為各個項目校提供了“加工室”,里面有車床、銑床、激光切割機等各項設備,張宏亮又一頭扎了進去。
那一年,張宏亮的日程枯燥而充實:周一到周五“泡”在“加工室”里,周五到周日他就把學生帶過來熟悉工具的用法,就這樣一步步地摸索出了門道。2018年,張宏亮帶領二十九中機器人隊如愿拿到了全國冠軍。從此,這個團隊“勢如破竹”,只要參加比賽,必定捧回桂冠。張宏亮也逐漸成為多個賽事的全國評委、江蘇省人工智能機器人專家組成員、江蘇省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獲中國機器人總決賽FRC冠軍教練、FIRST全國機器人競賽冠軍教練和優秀教練、江蘇省優秀科技輔導員、江蘇省科技模型優秀科技輔導員、南京市中小學創新教育星光導師等稱號。從2016年的南京市倒數第一到2018年的全國冠軍,每一項成績的取得都凝聚著心血和汗水:“過程很艱辛,但是看到孩子們眼中散發出的光芒,我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學生們的成功激勵著他
“機器人這個項目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需要你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2015年到2022年,張宏亮沒有節假日,沒有寒暑假,沒有休息日。2017-2018賽季,整個公休日一年加起來休息不到5天,大年三十還在實驗室。歷時八載,無數個日日夜夜、通宵達旦換來的數不清的成績與榮耀,張宏亮說,其中的艱辛和喜悅只有經歷者才會感觸至深。
長期的加班與熬夜,導致張宏亮在2020年查出胃部腫瘤,所幸是良性的,需要做手術切除。但由于正值備賽期,為了不影響正常團隊訓練,他忍著經常性的胃部不適,堅持到比賽打完才住院,開始做術前檢查。然而,臨近手術張宏亮又突然接到中國FTC組委會的邀請,為FIRST科技挑戰賽2020-2021賽季全球發布活動錄制宣傳片。“這是孩子們和學校很好的宣傳機會,不能放棄。”由于時間緊迫,在天氣炎熱以及第二天就要手術的情況下,張宏亮離開了醫院,進行拍攝的對接與隊員的協調與組織,順利完成拍攝后,才返回醫院準備第二天的手術。
張宏亮表示,高中的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可以接觸一些大學的相關專業知識,進行銜接學習。這樣不僅能開闊視野,還能發揮出更大的潛能。“現在,機器人項目不僅在中考中有特長生招生,高考也有更多國內高校的綜合評價招生優惠,國外的一流工程類大學也特別看重有這個特長的學生。”張宏亮說,機器人項目可以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科自主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團隊意識和思維創造性會更強,學習上升空間也會明顯變大。
“為榮耀而戰”
如今,“為榮耀而戰”已經成了孩子們心照不宣的默契,“追求卓越,勇爭第一”,是他們拼搏的目標。“這里的‘第一’指的是生命的成長,是讓生命體有一種昂揚向上的動力,讓生命體有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而絕不是狹義理解的‘第一名’。我們主張基于‘唯一’爭取‘第一’。要讓每一名學生在學會面對客觀競爭的基礎上,為人生注入目標、方向和動力。”孩子們的積極進取,也讓張宏亮始終擁有飽滿的熱情。
多年來,金屬機器人團隊的成長、孩子們的進步都歷歷在目。為了給予有意愿以及有特長的孩子學習和參賽的機會,張宏亮和校領導、班主任、各任課老師及家長們商量并向他們承諾,研究制定合理的訓練課程及計劃,利用課余時間,安排訓練和研制時間,保證在不影響孩子們學習效果下發展特長。
“有付出才有回報,有堅守才有快樂。我用熾熱的情懷,滿腔的熱血,在工作中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鍛煉,不斷實現著自我的人生價值。”張宏亮說,因為熱愛、因為執著、因為責任,他一直堅守。每當看到孩子們眼里的光,他就百病全消:“希望孩子們都能盡早找到生命中的熱愛,并繼續這份熱愛,繼續用所學知識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
作為一名二十九中的普通老師,他始終堅信“二十九中的學生,未來要擔負起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任,我們希望他們中有一批人,可以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和關鍵人才。”
來源: 江蘇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