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細菌、病毒及毒素

多見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變經久不愈或反復發作,逐漸演變而成淺表性胃炎。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病灶,如齒槽溢膿、扁桃體炎、鼻竇炎等細菌或其毒素的長期吞食,可反復刺激胃黏膜而引起淺表性胃炎。經發現90%慢性扁桃體炎患者胃內有慢性炎癥改變。

2.吸煙

煙草中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長期大量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松弛,十二指腸液反流,以及胃部血管收縮,胃酸分泌量增加,從而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慢性炎性病變。根據Eward發現,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40%可發生胃粘膜炎癥。

3.藥物

某些藥物如水楊酸制劑、皮質激素、洋地黃、消炎痛、保泰松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損害。

4.刺激性食物

長期食用烈酒、濃茶、咖啡、辛辣及粗糙食物,以及過饑或過飽等無規律的飲食方式均可破壞胃黏膜保護屏障而發生胃炎。

5.循環及代謝功能障礙

充血性心力衰竭或門靜脈高壓時,使胃長期處于瘀血和缺氧狀態,導致胃黏膜屏障功能減弱,胃酸分泌減少,細菌大量繁殖,容易造成胃黏膜炎性損害。慢性腎衰竭時,尿素從胃腸道排出增多,經細菌或腸道水解酶作用產生碳酸銨和氨,對胃黏膜產生刺激性損害,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糜爛。

6.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

經胃鏡發現或證實膽汁反流是引起淺表性胃炎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手術后十二指腸液或膽汁可反流至胃內,并破壞胃黏膜屏障,促使H +及胃蛋白酶反向彌散至黏膜內引起一系列病理反應,導致淺表性胃炎。

7.幽門螺桿菌(Hp)感染

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提出了Hp感染是淺表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Hp致病機理可能主要是通過破壞胃黏膜屏障,使H+反向彌散,最終引起胃黏膜的炎癥。

8.心理因素

由于心理衛生不健康,長期處于精神緊張、憂慮或抑郁狀態,可引起全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功能失衡。導致胃黏膜血管舒縮功能紊亂,造成胃黏膜血流量減少,破壞胃黏膜屏障作用,形成胃黏膜慢性炎癥反應。

二、臨床表現

1.上腹痛

最常見癥狀是上腹疼痛,大多數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有此癥狀。上腹部疼痛多數無規律,與飲食無關。疼痛一般為彌漫性上腹部灼痛、隱痛、脹痛等。常常因為吃了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癥狀加重,少數與氣候變化有關。

2.腹脹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多有腹脹。常常因為胃內潴留食物、排空延遲、消化不良所致。

3.噯氣

患者有噯氣。表明胃內氣體增多,經食管排出,使上腹飽脹暫時緩解。

4.反復出血

為常見癥狀。出血原因為在慢性淺表性胃炎基礎上并發的一種胃黏膜急性炎癥改變。

5.其他

食欲不振、反酸、惡心、嘔吐、乏力、便秘或腹瀉等。

6.體征

檢查時有上腹壓痛,少數患者可有消瘦及貧血。

三、檢查

1.胃鏡檢查

是診斷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2.幽門螺桿菌檢查

慢性淺表性胃炎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陽性率高達70%~90%,可通過胃鏡取胃黏膜組織檢查,也可查患者血中幽門螺桿菌的抗體。另外還可以在淺表性胃炎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前后檢查,作為追查指標之一。

四、治療

1、消除病因

如戒煙酒,減少食鹽攝入;糾正不良飲食習慣,避免對胃有刺激的飲食,飲食宜軟易消化,避免過于粗糙、過于濃烈的香辛料和過熱、過冷飲食。少吃鹽漬、煙熏、不新鮮食物;以及停服某些刺激胃黏膜的藥物,特別是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消炎藥;有鼻腔和咽部慢性感染灶應予以清除。

2、藥物治療

(1)保護胃黏膜藥常用的藥物有膠體次枸櫞酸鉍(CBS)、硫糖鋁、思密達、麥滋林-S、氫氧化鋁凝膠、胃膜素及蓋胃平等。

(2)調整胃腸運動功能藥物上腹飽脹用胃復安或多潘立酮等。打嗝、腹脹或有反流現象為主者,可用胃動力藥,如胃復安、嗎叮林、莫沙比利。

(3)抗生素如果胃鏡檢查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應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羥氨芐青霉素等,都有清除Hp的作用,一般可選用兩種,常與胃黏膜保護劑和制酸劑聯合應用。

(4)制酸劑常用的藥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氫鈉(小蘇打)、氫氧化鎂、氫氧化鋁凝膠、蓋胃平等。

(5)止痛藥上腹疼痛較重者可口服阿托品、普魯本辛、顛茄片或654-2,以減少胃酸分泌和緩解腹痛癥狀。

(6)還可用助消化藥如胰酶、酵母片、乳酶生、消脹片等。如有反酸現象也可用抑酸藥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防止膽汁反流可服鋁碳酸鎂、消膽胺以吸附膽汁;有嘔血便血者,甲氰米胍口服。

3、食療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食療,宜結合病人的體質,疾病屬性來進行。如脾胃虛寒的人,平常宜食生姜,胡椒等溫中散寒的食物。胃陰不足之人,宜食百合,梨子,藕,蜂蜜,牛奶等甘潤生津的食物。氣滯不和的患者,可多用胡蘿卜,金桔餅,橘皮等。而脾胃虛弱者,應該多吃紅棗,山藥,蓮子頭等食物。

多吃軟食。食用易于消化的食品,盡量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細嚼慢咽,讓牙齒把食物完全磨碎使食物能與胃液充分混合。免用生冷、酸辣和硬質食品。少食多餐,粗糧細做。

胃病患者可食5次飯,示范舉例如下:
早餐:大米粥50克,花卷50克,煮雞蛋1個,醬豆腐1塊。

加餐一:牛奶300克加糖10克,餅干15克。

午餐:大米軟飯100克,餾魚片100克,菠菜雞蛋湯。

加餐二:豆漿300克加白糖10克,蛋糕25克。

晚餐:大米粥50克,發糕50克,肉末炒土豆泥150克。

如有營養不良或貧血,應多給蛋類、多食新鮮蔬菜和動物肝臟、腎臟等。

胃酸過多者,應禁用濃縮肉湯及酸性食品,以免引起胃酸分泌更多,可用牛奶、菜泥、淀粉、面包等,味要清淡,少鹽。

胃酸過少者可給濃肉湯、肉汁以刺激胃酸的分泌,幫助消化,促進食欲。

總原則:無刺激性,含低纖維質,易于消化,具有足夠營養的飲食;少食多餐。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發病多與飲食因素有關,如長期飲用烈性酒、濃茶、咖啡、過量的辣椒調味品以及攝入過咸、過酸與過粗糙的食物反復刺激胃粘膜。更重要的還有不合理的飲食習慣、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等或由于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長期缺乏使胃粘膜變性。

4、中藥療法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功能:消食導滯,和胃健脾。

主治:飲食停滯胃脘所致納差、腹脹、泛酸、噯氣等癥。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梔子、蒼術、六神曲。

功能:理氣寬中,解郁消脹。

主治:胸脘痞悶、腹中脹滿、噯氣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胸脘脹悶,嘔吐泄瀉。

(4)香砂養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術、茯苓、枳實、豆蔻仁、厚樸、香附、陳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消滯。

主治:納差、乏力、胃痛、腹脹、噯氣、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樸、川芎、香附、枳殼、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兩脅脹痛、腹脹、噯氣、惡心。

(6)氣滯胃痛沖劑

主要成分:柴胡、枳殼、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氣,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氣滯之胸痞脹滯,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溫中祛寒,行氣止痛。

主治:中焦虛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溫者。

(8)溫胃舒膠囊

主要成分:黨參、白術、山楂、黃芪、肉蓯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溫胃養胃,行氣止痛,助陽暖土。

主治: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脹氣、噯氣、納差、畏寒。

(9)陰虛胃痛沖劑

主要成分:北沙參、麥冬、川楝子、甘草等。

(10)養胃舒沖劑

主要成份:黨參、黃精、云參、烏梅、白術、菟絲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陰養胃,調理中焦,行氣消導。

主治: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熱,手足心熱、口干口苦,納差等癥。

(11)胃乃安膠囊

主要成分:黃芪、三七、合成牛黃、珍珠層粉。

功能:補氣健脾,寧心安神,行氣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

(12)胃康靈膠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藥物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緩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適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胃出血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癥。

(13)三九胃泰

主要成分:三椏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氣健脾。

主治: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14)猴菇菌片

主要成分:猴頭菌。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癌、食道癌。

五、禁忌藥物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因其胃黏膜已處于充血、水腫、點狀出血與糜爛狀態,因而對其服用的藥物有一定的限制。如誤服或使用下面幾種藥物,輕則加重胃黏膜的損傷,使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癥狀加重;重則引起胃潰瘍和不易察覺的胃出血,使患者不知不覺中出現貧血、體質下降、抵抗力低下,容易并發其他疾病。

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禁服的藥物有:

(1)水楊酸類:阿司匹林,水楊酸鈉。

(2)苯胺類:撲熱息痛,非那西丁。

(3)比唑酮類:保泰松,氨基比林。

(4)其他抗炎有機酸:消炎痛,布洛芬。

(5)抗生素類:四環素。

(6)糖皮質激素:強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

來源: 劉凱康復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