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和教育,一個是美化環境,一個是凈化心靈,都是在做關于未來的事。”中電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江蘇省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朱來松,對環保事業始終葆有一顆赤子之心。多年來,他致力于用科技創新守護藍天、碧水、凈土、青山,用“勤謙始終明真知,篤行不倦踐兩山”激勵自己不斷前行。“環保事業是做不完的。”他信念堅定,為“未來之事”謀長遠,“挑戰新領域,競逐新賽道,還有很多低碳技術、零碳技術等著我們去開拓!”

既敢打無準備之仗,又能打有準備之仗

2001年那一場“無準備”技術攻堅戰,令朱來松始終難忘。那時中國電力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電廠建設缺乏成熟的技術,尤其在環境治理和水處理方面,比如電力凝結水精處理技術,都是來自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技術受制于人的感覺很不好。”朱來松說,他們最早接到的一個關于電力精處理的項目,就是因為國外公司中途不愿意繼續為某家電廠提供技術服務,“設備不能投產就不能發電,電廠情急之下找到我們中電環保,問能不能做。老實說,我們當時心里也沒底,但是為了爭口氣,還是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敢打無準備之仗,即使沒有100%獲勝的把握,也是需要底氣的。好在研發團隊前期就已掌握了一些基礎理論,最關鍵的是如何憑自己的力量去調試、使用、維護國外進口的系統和設備,“沒有圖紙,沒有說明書,全靠自己摸索。”朱來松感慨,中國人團結起來力量是很驚人的,中電環保的研發團隊和電廠的技術人員一起,憋著一口氣,沒日沒夜地干,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攻克了難題,電廠終于能按期投產。

這一仗的成功,意味著我國有了自己的“凝結水精處理系統的高塔分離技術”。這一偶然事件,也成了中電環保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從2003年開始,中國進入電力發展高峰期,國內電廠建設如火如荼。憑借這項技術,中電環保猶如一匹黑馬殺將出來,與國外公司同臺競技,經過8年發展,將電力水處理做成國內龍頭老大,2011年,中電環保成功上市。

與此同時,朱來松也一直在打有準備之仗。進入環保行業后,他一直憂心于污泥填埋對土壤造成的污染問題,立志解決早年間的城市污泥圍城現象。不同于做電力水處理尚有理論基礎,做污泥干化完全是從零開始。朱來松帶領團隊從做研發、做設計開始,再到制造核心設備,進行施工投產,從無到有,最終做成一個系統工程交付給客戶。此后,中電環保持續在該細分領域深耕,成為國內污泥干化和處理行業的領軍企業。

“一枝獨秀”后 還要“百花滿園”

電力水處理、污泥處理、海水淡化、生物質耦合處置……多年來,朱來松矢志科研,專注于解決大工業和城鎮環保難題,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省、市、區級各類科研計劃項目數十項,擁有專利技術14項,為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積極貢獻。在他的帶領下,中電環保業務已拓展至海外40多個國家,作為“一帶一路”環境技術合作聯合體發起單位,為孟加拉國、越南、印度、土耳其等國家提供了成套設備、技術輸出等綜合服務。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朱來松看來,領軍企業應該有領軍企業的擔當,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環保科技領軍企業更應該成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牽頭人”,為環保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竭盡所能。

因此,他在積極探索創新,開展企業技術攻關、產業應用的同時,始終倡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協同創新理念。近年來,中電環保發揮上市公司的人才、市場、資本、經營管理等綜合優勢,牽頭并聯合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以及江蘇省環科院人才團隊等資源,在各級政府支持下,創建了產業導向、資本紐帶、人才驅動的環保產業創新平臺,服務環保產業的人才創新創業,促進科技進步、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帶動環保產業發展。
在此平臺上,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各方協同開發了多項新型水處理技術,并進行產業化推廣,目前科研成果轉移轉化至包鋼廢水零排放、萬華化學水處理、深圳污泥處理等重點工程應用上,實現產值近20億元。而作為一個以人才載體為特征的創新平臺,該平臺目前已引進省雙創、創業南京等高端人才團隊20多個,吸引并孵化環保產業鏈上下游企業41家,為行業的持續創新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

“環保事業是做不完的”

“用技術守護江蘇的藍天、碧水、凈土、青山,這是事關未來的、非常有意義的事。”朱來松對自己的事業始終飽含熱愛與激情。在多個環保細分領域,他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一起努力做到“極致”。

聚焦固廢處理——他專攻以污泥、垃圾、農林廢棄物為代表的生物質耦合發電技術。目前,污泥干化耦合技術已研發完成,并成功應用推廣至南京、蘇州、鎮江、深圳、廣州、武漢等地11個污泥處置基地,年處理污泥總量超2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年均超3億元,節電32.55萬千瓦時/年,減少碳排量6.45萬噸/年,有效帶動江蘇以及全國污泥處置行業的發展。

深耕電力水處理——針對核電站水汽高品質需求,他帶領團隊自主研發了高精度凝結水精處理裝備,系統出水離子含量可達ppb級,成為“填補國內空白首臺(套)重大裝備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國內外核電站的水處理。

進軍生態治理——針對污染物下河帶來的河道水質惡化問題,他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并設計建設了“水體水質提升一體化裝備”,已應用于南京、蘇州等地多個示范工程。其中位于南京江寧九龍湖公園里的“分布式智慧水體凈化島”,生活污水水質凈化處理規模達6萬噸/天,處理后的出水水質穩定達到地表Ⅳ類水標準,是江蘇省內執行地表Ⅳ出水標準、日處理規模最大的分布式水體凈化項目。

“環保事業是做不完的。”朱來松說,環保產業事關人類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涉及各個行業的方方面面,因此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值得深耕,“只要找準方向,專注、堅持地做下去,做到極致,必然有所收獲。”

來源: 江蘇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