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科普中國青年之星創作大賽”獲獎作品
作者:王智瑋 王璐婷 張振文 張景瑞
原子的魔術
我是原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小小的粒子。我有多小呢?我的直徑大約是0.1納米,想象一下,從你頭上拉一根頭發,然后像削木頭一樣把它切10萬次。那些削下來的片段就和我的寬度一樣。
雖然我很小,但我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我還可以再分,分為原子核和核外電子。不過我是發生化學變化的最小粒子,不信我給你變個魔術。
變!當我們排成一行,規則成列排布,非常整齊,與飛機上的座位排布相似,呈立方晶體排布,就被科學家們稱之為奧氏體。
變!當我們交錯排列,類似電影院或運動場的座位排布,這是單斜晶系排布,科學家稱之為馬氏體。
我們的兩種不同的座位排布,被科學家稱為兩種不同的相,而當我們從一種座位排列變成另一種座位排列的時候,這就被稱為“相變”。
這種神奇的“魔術”無處不在。比如固體和液體之間相互的轉換,其本質就是一種相變。(水與冰)
還有一種合金叫做形狀記憶合金,也是我們的杰作,乍一看它能夠記得不同的形狀,好像有超能力。但其實是記得我們的不同排列(相)。運用吹風機的熱量,就可以讓我們在不同的形狀之間轉換。當我們重新排列的時候,形狀記憶合金就從一種形狀轉換到另一種形狀。當吹風機持續加熱,我們一點點移動,不斷重復,就像不知疲倦行軍的軍隊一樣。每個都改變一點,形成一個完全不同的排列。
如果你今夜仰望星空,記憶合金就在那里工作著。在月球上,將制好的天線在低溫下壓縮成一個小鐵球,使它的體積縮小到原來的千分之一,這樣很容易運上月球,而太陽的強烈照射又可以使它恢復原來的形狀,按照需求向地球發回寶貴的宇宙信息。
回到地球,記憶合金經常被做成動脈疏通術中的支架。支架是一個小小的可折疊彈簧,用于撐開血管。記憶金屬也被用于移動機器人,牙齒矯正,手機。所以不論是在外太空上還是在你的身體里,小小的我們的移動,能夠產生巨大地變化。
本繪畫作品以原子的自述為主體,從微觀世界的角度切入,將新材料—記憶合金中涉及到的晦澀難懂的科學概念,用生動有趣的漫畫方式呈現。如將相變、奧氏體、馬氏體的產生,比喻為原子的隊列變化,非常易于理解。同時也讓人了解到記憶合金材料目前的技術應用。
來源: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