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頻繁地震引發人們對火山爆發的擔憂后,冰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據報道,自10月底以來,冰島西南部的雷克雅內斯半島記錄了大約2.4萬次小地震。冰島為何地震多發?頻繁地震會導致哪些災害發生?對此,科普時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板塊邊界附近應力正在釋放

“地震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一種表現方式。”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火山研究室主任許建東告訴科普時報記者,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地球的最外層由多個不同尺度的板塊組成,板塊浮在熱而易于流動的軟流圈物質之上,彼此相對運動。板塊塊體內部相對穩定,而板塊邊界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的主要場所,所以,板塊交界處的活動相對就十分活躍。

許建東介紹,如果把世界上地震的分布和全球板塊分布作個比較,可以發現地震幾乎都分布在板塊邊界上。板塊邊界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類是以大洋中脊為代表的離散型邊界,第二類是俯沖帶為代表的匯聚型板塊邊界,第三是以轉換斷層為代表的轉換型板塊邊界。

“冰島位于大西洋中脊上,也是非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板塊邊界處,這種構造位置就決定了冰島具有頻繁的地震活動。”許建東說,近期冰島地震頻發,火山活動有顯著加強的趨勢,說明在板塊邊界附近應力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正在釋放,也意味著美洲板塊和非洲板塊進入了相對活躍期。

裂隙的產生或是火山噴發通道

頻繁地震會導致哪些災害發生?許建東分析稱,冰島比較特殊的地方是除了有強烈的地震活動之外,還有強烈的火山活動,兩者的疊加造就了非常強烈的災害效應。

據了解,冰島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30余座。雷克雅內斯半島恰是冰島的火山和地震熱點。中國駐冰島大使館在官網發布消息稱,整個雷克雅內斯半島面臨山體滑坡和落石危險,并提示了部分面臨巖漿吞噬危險的地點。

許建東表示,位于洋中脊的冰島,由于裂谷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由巨大裂隙組成的構造系統,單個裂隙的長度可達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這種裂隙的產生既是地震活動的直接構造成因,也是未來火山噴發的可能通道,這也是冰島火山噴發以裂隙式噴發方式為主的原因。“也就是說,未來的巖漿將會沿著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的裂隙噴涌而出,不僅會造成巨大的地震災害,也會產生強烈的火山災害。”

氣溶膠引起全球性的氣候變冷

許建東告訴記者,冰島火山的物質來源主要是玄武質巖漿。“玄武質巖漿是一種基性巖漿,與酸性巖漿相比,具有粘滯系數低、揮發分含量小的特點。這兩個指標就決定了冰島火山噴發以溢流式為主,且爆炸性較弱,單次噴發級別以中等規模為主,火山噴發的災害范圍一般不會超過20公里,災害程度相對爆炸式噴發不會那么嚴重。”

許建東還指出,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會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影響。火山噴發產生的氣溶膠像是給地球撐起了一把“大傘”,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擋太陽輻射,引起全球性的氣候變冷。

(科普時報記者 史詩)

來源: 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