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但有的小伙伴捧著書本剛看了幾頁
就困意來襲、哈欠連天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翻看名著的時候,沒讀幾頁就睡著了,但閱讀小說的時候卻能通宵,同樣都是書,為什么“催眠效果”如此不同?
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
為什么一看書就困?
為什么有些人不會犯困?
怎樣避免看書犯困?
一看書就犯困
1、條件反射形成的不良習慣
睡眠本來是與看書活動無關的人的本能行為,但由于與無關刺激建立了聯系,就形成了相應的條件反射。
如人在疲勞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看書學習。當拿起書時,又抵制不住疲勞的侵襲,便想拋書睡覺,但又覺得不看不行而勉強支持。
多次反復以后學習與睡覺這兩種無關的活動就聯系起來了,經過不斷強化,這種聯系逐漸固定下來,以后看書便成了瞌睡的誘發因素,只要拿起書便想睡覺。
當然,有些人并不是因疲勞而引起的,也可能因對學習反感而形成這種抑制性條件反射。
比如因為看書得到了某種厭惡的感受,多次反復之后,看書的興奮感受到抑制,而這種抑制可能又與睡眠之間產生聯系,所以這也是一看書就犯困的原因之一。
2、書本內容不能喚起注意
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卡尼曼(D.Kahneman)從資源分配的維度,提出了注意的資源有限說,也叫中樞資源分配理論。
該理論把“注意”看作人能用于執行任務的數量有限的能量或資源,并且用這種能量或資源的分配來解釋“注意”的機制。
卡尼曼指出,“注意”是從喚醒開始的,假設我們拿起的書不是晦澀難懂的名著,而是一本非常感興趣的小說,那么昏昏欲睡的情況可能就不會發生。
這是因為感興趣的小說強烈地喚醒了我們的“注意”,并把它全部投入,所以書本內容是否能引起興趣是一個重要因素。
3、“注意”不夠穩定
除了“注意喚起”之外,“注意”的穩定性也是至關重要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能較長時間地保持在某種事物上。
注意穩定的標志是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影響“注意”的穩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個方面:
▲注意對象的特點
注意對象本身的一些特點影響到“注意”在它上面維持的時間長短。一般來說,內容豐富的對象比單調的對象更能維持“注意”的穩定性。
但并不是說事物越復雜,刺激越豐富,注意力就越穩定。過于復雜、變幻莫測的對象反而容易使人產生疲勞,導致注意力的分散。
▲主體的精神狀態
除了外部刺激物的特點之外,個體的主觀狀態也影響注意的穩定性。一個人身體健康,情緒良好,精力充沛,就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全力投入,不知疲倦。
相反,一個人處于失眠、疲勞、疾病狀態,或者情緒受挫的情況下,注意力無法保持穩定,活動效率也會大大降低。
▲主體的意志力水平
注意的穩定性實際上就是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也需要有效地抗拒各種干擾。主體具備堅強的意志力,就可以戰勝各種困難,克服自身缺點和不足,始終如一地保證活動的進行和活動過程的高效率。
為何有的人不犯困
小伙伴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一樣的信息,有些人轉化起來易如反掌,有些人則難于登天。
其實早在上世紀 80 年代,就有研究發現,“學霸”們進行認知任務時,大腦皮層的能量代謝率反而越低。也就是說:“學霸”思考問題時,消耗的能量更少。
有人據此提出假設,“學霸”之所以更專注更持久,可能并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努力,而是因為他們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即所謂的“神經效率假說 “(neural efficiency hypothesis)。
這一猜測在 2018 年得到了進一步證實,來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 Erhan Genc 教授團隊的發現:”學霸“的大腦神經元互相連接更加高效簡潔。
簡單來說就是,越聰明的人,大腦工作效率越高,處理同一件任務的耗能越低,不容易觸發大腦的負反饋機制,讀書時也就更不會輕易地犯困。
怎樣避免看書犯困
1、疲勞困倦時不要看書
人體機能活動具有一定限度,活動超過限度,大腦皮層就會自動進入抑制狀態。這就是所謂的保護****性抑制。因此,自己感到疲勞困倦時,就不要勉強支持看書,尤其是不要通宵看書,以避免形成不良習慣。
2、飯后不要馬上看書
人進食后,消化系統的活動量加大,大腦血液流量相對減少,中樞神經主要控制消化系統,而對其它部位處于抑制狀態,如果此時看書,不僅效果差,而且容易形成抑制性條件反射。
3、睡覺前最好不要看書
有些人習慣躺在床上看書,把看書當作催眠,這種習慣最容易形成抑制性條件反射。
4、劇烈活動或情緒過于激動后,不應馬上看書
因為大腦皮層神經的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規律,大腦皮層出現興奮之后,隨之就會產生抑制。如果劇烈活動或情緒激動之后就看書,就很容易與抑制反應建立聯系,并產生抑制性條件反射。
來源: 丁香醫生、中國生物技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