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阿玥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主任醫師
審核:林國樂 北京協和醫院 主任醫師
便血是消化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但是很多人對于便血都存在一個誤區,就是以為只有痔瘡才會便血,但實際上,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便血。
一、便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便血不是痔瘡的專利。
比如上消化道出血就可以引起便血,常見的有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膽道系統疾病等等。
此外,血液系統的疾病也可以引起便血,常見的有原發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等。
當然,最常見的原因是下消化道出血,比如痔瘡、肛裂、肛瘺、直腸息肉等等。
對于痔瘡引起的出血來說,在初期的時候,因為痔黏膜比較脆、比較薄,出血量比較大。當到痔瘡的中晚期,反復時間長了之后,黏膜的炎癥刺激、肥厚增生了,反而出血不重了。
第二,肛裂。尤其是現在坐辦公室的人多了,久坐不動導致大便干燥會引起肛裂,從而出現便血。這種出血伴隨的癥狀是大便干燥、便后疼痛,而且是周期性的。便血量一般不大,一般是擦紙帶血。
第三,肛瘺。肛瘺是由于肛門外有破口,往往是擦紙帶有膿血樣的分泌物,所以也有血跡的出現。
第四,直腸息肉。直腸息肉在青壯年中很常見,尤其是有的息肉會脫出來,在腸鏡下有時候可以看到息肉附著在腸壁上,有的帶蒂。這種出血量一般也不大,但病人自己能夠看到大便外包裹著血液,大便表面有一道溝,非常典型。有時病人自己就能鑒別出來,這種便血是直腸息肉導致的。
還有就是直腸癌。直腸癌引起的便血往往摻雜著一些膿性的、血性分泌物,而且黏液惡臭,病人還會伴有乏力、貧血、消瘦、食欲不振等癥狀,這種情況通常是低位直腸癌。醫生做指診檢查的時候,可以摸到這個腫塊坑洼不平,像菜花狀,質地較硬、質脆,容易出血。對于高位直腸癌來說,還要做進一步的直腸鏡檢查。
圖1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除此之外,放射性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等都可以引起便血。
因此,便血需要醫務人員通過具體表現、輔助檢查等等加以鑒別,而作為病人來講,要注意觀察大便的顏色、出血量、出血時伴隨分泌物的性質和氣味,必要時積極就醫。
二、便血后很快又好了,可以不去醫院嗎?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來說,如果便血不超過7mL,查大便的時候,大便潛血是陽性的,一般肉眼不能看見,如果病人沒有任何不適癥狀,除非常規體檢化驗便常規,否則很難發現。
一般出血25-30mL,肉眼就可以看見黑色樣便。出血超過100mL,就是柏油便了,就是跟柏油路一樣的顏色,這種便血量是非常大的。
如果便血是鮮紅色的,往往是消化道末端,肛門局部的出血。所以這種便血肉眼可見,化驗檢查也能鑒別,這是對出血位置的一個初步鑒別診斷。
圖2 原創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如果大便血量大、次數多,一星期出現三四次,而且感覺有貧血癥狀,比如乏力,肯定需要立即就醫。其實便血引起貧血的時候,病情已經比較嚴重了。
如果只是偶爾的便血,或者長途旅行、出差、開車時間長,沒有喝水造成大便干燥,或者吃辣火鍋,吃辛辣的食物之后,偶爾一次便血,通過飲食調節,便血好了,自己觀察大便又恢復正常了,也沒有其他任何不舒服的癥狀,暫時不去醫院,密切觀察也可以。
因此,建議大家大便之后不要馬上沖掉,看看大便的形狀,有沒有血液,有沒有分泌物。如果有這些情況,還是建議及時到醫院去做一些檢查,明確具體原因是什么,避免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來源: 中華醫學會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