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今,坦克裝甲車輛的性能和數量一直是影響地面作戰勝負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反坦克武器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裝甲車輛僅僅依靠自身裝甲防護已經越來越“自身難保”,世界軍事強國逐漸形成共識,現代陸上作戰,要想有效保護裝甲車輛和乘員的安全,必須為戰車配備先進的主動防護系統。主動防護系統是坦克裝甲車輛通過雷達和光電等探測裝置,感知并獲取來襲反裝甲彈藥的運動軌跡和特征,然后通過計算機控制對抗裝置,阻止來襲彈藥直接命中戰車的智能化自衛系統。作為戰車防護的最后一道屏障,主動防護系統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存在哪些優勢和不足?未來發展趨勢如何?請看解讀。

一、前蘇聯率先起步,西方國家奮起直追,戰車主動防護系統蓬勃發展

前蘇聯高度重視地面攻防作戰,20世紀80 年代初,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種主動防御系統——鶇-1,安裝在T-55中型坦克上。90年代中期,俄羅斯又研制出性能更優的鶇-2。該系統由坦克炮塔兩側的兩個裝置組成,每個裝置包括毫米波探測器、雷達、火箭發射器和控制系統,可探測到來襲速度50~500m∕s的反坦克導彈或火箭彈,自動捕捉和跟蹤目標,并將目標數據輸入控制系統,經過篩選程序,選擇最佳攻擊位置的發射管適時發射火箭彈,在距坦克6~7m處爆炸,以大量碎片摧毀來襲目標,實現對坦克的防護。

“競技場”主動防護系統是俄羅斯在90年代中期開始研制的,是世界上第一個裝備部隊的戰車主動防護系統,先后應用于T-80、T-95主戰坦克和步戰車的防護。俄軍事專家表示,“競技場-M”主動防護系統不僅具備防御“標槍”“長釘”等反坦克導彈的能力,還能反擊自殺式無人機。近年來,俄羅斯又推出了新一代主動防護系統“阿富汗石”,安裝在T-14阿瑪塔主戰坦克或T-15重型步戰車上。據稱不僅能有效防御導彈,甚至還能摧毀貧鈾穿甲彈。

除了上述硬殺傷主動防護系統,俄羅斯還研發過一種名為“窗簾”的軟殺傷主動防護系統,1993年開始裝備部隊。該系統利用光電對抗裝置干擾敵方的半自動瞄準線指令反坦克導彈、激光測距儀和目標指示器。俄軍稱該系統可使“陶”“龍”“小牛”“地獄火”等激光制導導彈命中率降至原來的1/4到1/5;“米蘭”“霍特”等導彈命中率降至原來的1/3。

西方國家最初對戰車主動防護系統不太重視,不料冷戰結束后,高烈度地面作戰威脅居然卷土重來。嚴酷的戰場環境迫使美、德、以等國不得不在該領域加大投入,憑借雄厚的科技和經濟實力,很快取得重大突破。上世紀90年代,美國開始研發低成本小型攔截裝置,這是一種防御輕型裝甲車輛的硬殺傷系統。為了有效應對反坦克武器的進化,美國陸軍決定開展“全面主動防御”計劃,以提高重型坦克、裝甲車輛的戰場生存力。該防護系統由報警器、追蹤雷達、控制系統、攔截系統和干擾器組成,同時具備軟、硬殺傷能力,2007年,雷錫恩公司研制成功的“速殺”主動防護系統是其硬殺傷能力的主要支撐。“速殺”系統采用獨特的垂直發射模式,攔截彈發射后根據控制指令轉向,飛向來襲目標,這樣只需要一套發射裝置就可為戰車提供全向防護,優點是便于安裝且減輕了重量,缺點是容易影響攔截速度。

作為傳統裝甲技術強國,德國當然也不甘落后。2004 年,德國推出名為“阿維斯”的主動防護系統,適用于坦克及一般的輕型裝甲車輛。“阿維斯”采用一部Ka波段搜索定位雷達,可靠性較高,捕捉到來襲彈藥并確定攔截位置后,系統會發射重約3千克的榴彈,在距戰車數米的距離用破片摧毀目標。2006年黎以沖突,以色列國防軍52輛“梅卡瓦”主戰坦克被擊傷甚至擊毀。痛定思痛,以軍認定必須通過主動防護系統提高裝甲車輛高強度對抗中的戰場生存能力。以色列很快研制出“戰利品”主動防護系統,2009年開始裝備部隊。在2014年“護刃行動”激烈的城市作戰中,以軍坦克憑借“戰利品”成功攔截了數十枚導彈和火箭彈,未出現一次攔截失敗或虛假預警。優異的實戰表現引起舉世矚目。2017年,美國陸軍決定,選擇“戰利品”而非“速殺”系統來重新武裝自己的“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二、優勢突出,短板明顯,戰車主動防護系統還有提升空間

在新理念層出不窮,新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戰車主動防護系統之所以熱度飆升,快速走紅,關鍵還是憑借自身的硬實力。防護力強。常規防護系統主要依靠坦克裝甲車輛自身的裝甲進行防護,即在彈丸擊中自身后才開始抵御,屬于被動防護、消極防護。主動防護系統采用主動出擊的防御方式,在來襲彈藥命中前將其削弱摧毀或干擾誘偏,從而有效保護自身,這種防護理念遠比傳統的裝甲防護積極主動。另外,被動防護通常將戰車正面作為防護重點,側翼、后方和頂部都比較薄弱,近距離作戰面對四面八方的威脅,防不勝防。主動防護系統可對戰車及車內人員提供360°全方位的防護,防御范圍大大擴展。

可靠性高。主動防護系統涉及的技術領域包括探測識別技術、干擾和抗干擾技術、數據處理技術、控制技術、彈藥發射技術等,這些都是發展迅速且成熟度較高的技術。對科技強國而言,主動防護系統在研制周期、成本控制以及技術可實現性等諸多方面難度都不大,只要足夠重視,舍得投入,短時間內就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以色列在2006年黎以沖突失利后,迅速研制出性能優異的“戰利品”主動防護系統就是例證。

自重較輕。戰車主動防護系統的重量一般在幾百到一千千克左右,相對傳統的裝甲防護,這個質量絕對稱得上大幅降低。此外,很多主動防護系統都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戰場環境威脅程度的不同靈活選擇相應模塊,自重還能進一步減輕。這樣就可以有效提高坦克裝甲車輛的機動性和運輸能力。

當然,戰車主動防護系統在實戰中仍有改進和提升空間,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防御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等低速目標的技術比較成熟,效果較好,但攔截高速多用途彈、脫殼穿甲彈等高速彈藥的能力相對較弱;二是攔截彈藥數量有限,且彈藥發射后難以快速完成再次裝填,影響主動防護能力持續發揮,激戰中,尤其是遭敵飽和攻擊時,容易應接不暇甚至束手無策;三是攔截彈摧毀來襲彈藥時,產生的大量破片容易對裝甲車輛及周圍協同作戰的己方人員造成“二次殺傷”;四是目前的探測告警技術難以準確辨別來襲目標的真偽;五是戰車主動防護系統還缺少對付反坦克地雷、路邊炸彈等爆炸裝置的有效手段……這些都是未來需要進一步努力解決的問題。

三、揚長補短,科技加持,戰車主動防護系統未來可期

只要戰爭的最后勝利離不開占領與控制,就少不了地面上的廝殺角逐;只要存在地面作戰,往往就少不了披堅執銳的裝甲部隊。提高裝甲部隊的戰場生存率,必須裝備先進的戰車主動防護系統。以下方面應該是戰車主動防護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

系統“小型化”“模塊化”“通用化”“智能化”。坦克裝甲車輛要具備高度的戰場機動性,因而戰車主動防護系統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小型化,這樣才能在不影響戰車機動性能和作戰能力的前提下實現高效防護。模塊化和通用化也是當前和未來軍事強國研發主動防護系統的共同追求,高度集成的模塊化系統和通用化設計,不僅可以提高系統的反應能力和防護范圍,還能拓展系統對不同武器平臺的兼容性,增強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以便根據實際需要安裝在不同種類、型號的戰車上,實現不同車輛的定制設計。智能化更是戰車主動防護系統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探測裝置必須既能探測主動尋的導彈,又能探測被動尋的導彈,還要具備辨別真假目標和目標威脅程度的能力,為了節約數量有限的攔截彈藥,高度智能的主動防護系統要能夠排除假目標干擾,放過那些自身裝甲足以抵御的來襲彈藥,僅對高威脅目標實施有效攔截。另外,還可以將智能技術與定向能武器技術相結合,使攔截方式手段更多,攔截范圍和效果大幅提升。

防御能力“全譜化”。隨著科技進步,新型高效的反坦克武器應運而生,其中裝備子母彈頭的末敏彈、高速動能彈和激光武器威脅最大,此外,來自武裝直升機、自殺式無人機的頂部威脅和智能反坦克地雷的底部威脅,也令坦克裝甲車輛的防護能力面臨更大的考驗。這些新型反坦克武器的毀傷機理、速度、威力各不相同,對主動防護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有鑒于此,未來的戰車主動防護系統,必須具備應對各種新型反裝甲武器威脅的“全譜主動防護”能力,以360°全方位防護為目標,綜合集成多種高新技術,具備同時打擊多個高速、大威力、多方向來襲目標的能力,用軟硬結合的光電、火力網為戰車打造一個無懈可擊的安全屏障。

二次殺傷效應“最小化”。除了有效防護坦克裝甲車輛及車內乘員,主動攔截系統還要解決攔截彈摧毀來襲彈藥時可能對周圍步兵造成二次殺傷的問題。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研發的“先進模塊化裝甲”系統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案。該系統類似爆炸式反應裝甲,但更為主動和智能。公開資料顯示,這是一種分布式主動攔截系統,不用實體攔截彈,而是將攔截模塊安裝在載具四周。探測模塊發現威脅時,計算模塊自動計算攔截模塊的“用法用量”,用“定向能束”摧毀或干擾來襲彈藥,攔截距離達到18米。“先進模塊化裝甲”系統使用了“重度鈍性金屬高爆炸藥”,爆炸后會形成一個粉末密度和速度極高的區域,用粉末替代破片攔截來襲彈藥,但與破片不同,攔截后粉末會迅速散開并減速,不會四處亂飛傷及無辜。相信此類“黑科技”未來定能有效破解戰車主動防護系統的二次殺傷效應。

來源: 光明軍事

內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