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管腔嚴重狹窄和心肌血供不足,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過久而導致的一種疾病。引發心肌梗塞的病因有因情緒激動、精神緊張、體力勞動過累、飽餐后而發病。那么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護理又有哪些呢?

1、休息

急性期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環境安靜,限制探視,進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動。以減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對于心肌梗死發作時疼痛并不劇烈的患者更應強調臥床休息的重要性。對于臥床時間較長的患者應定期作肢體被動活動,避免肢體血栓形成。由于臥床及環境、排便方式的改變,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過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臟負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給些輕瀉劑或開塞露通便,便前可給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2、疼痛護理

定時給予硝酸甘油或硝酸異山梨酯靜滴,煩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詢問患者疼痛的變化情況及其伴隨癥狀的變化情況,注意監測有無呼吸抑制、血壓下降、脈搏加快等不良反應。給予2~4L/min持續氧氣吸入,以增加心肌氧的供應。

3、飲食護理

患者需禁食至胸痛消失,然后予以流質飲食,以后隨病情緩解逐漸過渡至半流食、軟食和普通飲食。飲食應低脂、易消化,宜少量多餐。飲食宜清淡要吃易消化、產氣少,含適量維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熱量和營養,少食多餐,避免因過飽而加重心臟負擔,忌煙、酒。少吃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壓者應限制鈉鹽的攝入。

4、心理治療

評估患者心理狀態,根據患者心理狀態給予有針對性的心理支持。平時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暢愉快,應消除緊張恐懼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激動。并避免過度勞累及受涼感冒等。因這些因素都可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心絞痛和心肌梗塞一旦發生,首先應讓病人安靜平臥或坐著休息,不要再走動,更不要慌忙搬動病人。如給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見效而痛苦未減輕時,應觀察病人脈搏是否規律,若有出冷汗、面色蒼白和煩躁不安加重的情況,應安慰病人使之鎮靜,去枕平臥,有血壓表的可以測量血壓。然后可請衛生站或地段醫院醫師出診,初步處理平穩后再轉送醫院治療。如病人發生心臟突然停跳,可在其胸骨下段用拳頭叩擊,進行胸外擠壓及人工呼吸。

5、警惕不典型的發病表現

有時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癥狀很不典型,如有的病人可出現反射性牙痛,也有的心肌梗塞先發生胃痛。遇到這種情況,務必提高警惕,凡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均不可忽視,應盡早就醫診治。在病情平穩恢復期要防止病人過度興奮,使其保持穩定的情緒,適量的體力活動,以預防病情的反復。

6、溶栓護理

心肌梗死發生不足12小時的患者,可遵醫囑給予溶栓治療,應做好以下工作:詢問患者是否有活動性出血、近期大手術或外傷史、消化性潰瘍、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溶栓禁忌證;準確、迅速配制并輸注溶栓藥物;注意觀察用藥后有無寒戰、發熱、皮疹等過敏反應,用藥期間注意觀察患者是否發生皮膚、黏膜、內臟出血;使用溶栓藥物后,定期描記心電圖、抽血查心肌酶,并詢問患者胸痛情況以便為溶栓是否成功提供資料。

7、健康教育

(1)指導恢復體力活動:出院后鼓勵患者逐漸開始規律的適量運動,活動形式可根據其自身條件和愛好選擇,如步行等有氧運動形式。經24個月的體力活動鍛煉后,可酌情恢復部分或輕工作量,部分患者可恢復全天工作,但仍需避免重體力勞動、駕駛員、高空作業及其他精神緊張或工作量過大的工作。

(2)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調整血脂,控制血壓和血糖。

(3)心理支持:措施包括:

①告訴家屬應給予患者精神和物質支持,創造一個良好的身心休養環境;

②鼓勵親友在患者出現緊張、焦慮或煩躁情緒時,能夠給予其理解并設法對其進行疏導;

③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本文作者:欒峰 聊城市人民醫院

來源: 健康科普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