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考改革方案終于正式與公眾見面,北京市教委日前發(fā)布《關于深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根據(jù)《意見》,此次改革從今年9月升入八年級的學生起開始施行,2025年將迎來首考。其中,生物、化學、歷史、地理被調(diào)整為考查科目,僅作為升學參考。而考試科目中**,“理化生”唯獨保留了物理學科**,滿分為80分,筆試分值70分、實驗操作分值10分。

物理學科,大概是許多人學生時代的“夢魘”。為何昔日“理化生三兄弟”僅保留物理?

一、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zhì)最一般的運動規(guī)律和物質(zhì)基本結(jié)構的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zhì)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guī)律,可以說物理學是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研究的基礎。”同濟大學退休教授吳於人網(wǎng)名“不刷題的吳姥姥”,擅長在短視頻平臺上用生活中常見的事例闡釋物理原理。她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對初中生來講,物理考試可以檢測學生是否能得到良好的物理學啟蒙。學生如果能真正學好初中物理,深入理解和應用,并學會質(zhì)疑、研究和創(chuàng)新思維,后續(xù)化學生物的學習都不在話下。

“學生如果學不好初中物理,高中物理的學習就會很吃力,到了大學就很可能學不好理工科專業(y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物理老師李永樂形容物理學習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

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理學院副教授周廣剛看來,物理對于中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具有基礎性意義。“初中物理銜接很多小學科學的內(nèi)容,所學的原理規(guī)律是物理學發(fā)展的基石,掌握這些知識基本上可以幫助學生解釋生活中的基本規(guī)律。另外,物理學也是比較成熟完善的學科,其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滲透在許多其他自然科學和現(xiàn)代化工程技術中。”周廣剛說。

二、打開“好奇心” 提高動手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明確了實驗操作的分值,并計入物理學科考試總成績。

在周廣剛看來,多做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夠增強他們對物理模型和物理機制的深刻理解,多層次多角度分析實驗現(xiàn)象,全面總結(jié)科學結(jié)論,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老師如果在教學中將抽象性的知識點具象化呈現(xiàn),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周廣剛建議。

“照葫蘆畫瓢的實驗沒有太大意義。” 吳於人認為,若能把針對某一特定實驗的考察拓展成實驗小課題,將更有助于人才的選拔。“有趣的實驗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樂趣,而如何將樂趣轉(zhuǎn)化為興趣是需要老師引導的。”

周廣剛也持相同觀點。“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事物的興趣,科學的目的是發(fā)問,發(fā)問的過程比知識的獲得更重要。”周廣剛直言,特別是在初中階段,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系統(tǒng)地學習科學,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掌握知識本身更有意義。

在教學方法上,李永樂十分重視課堂實踐和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掌握知識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非常重要,實驗可以把抽象概念具體化非常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三、在研究中找答案讓物理學習變得好玩

周廣剛認為,物理學習需要抽絲剝繭,層層遞進。“最大限度地把握課堂時間,將知識鞏固深化,課后練習時爭取做到會‘一類題’,而不是會‘一道題’。也就是說,做題也要持有研究的態(tài)度。”

李永樂也強調(diào)物理學習應該吃透課本。“學生應該把物理課本上的知識入腦入心,仔細思考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將它們‘織成’一張網(wǎng),切忌割裂每個知識點。”

讓學生發(fā)自心底探求科學的真諦,不深陷做題的恐慌,是教育的應有之義。在吳於人的科普視頻中,物理變得“好玩”起來。“我們總說智能社會,機器人越來越像人,但人不能越來越像機器人。”吳於人一直提倡學習物理“不刷題,作研究”,在她看來,“刷題”的結(jié)果可能導致越來越像機器人的人,研究不出越來越像人的機器人了。

來源: 中國科普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