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國家人才的儲備力量,也是社會進步的希望所在。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但我國青少年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還較薄弱,是教育發展的軟肋。培養創新人才、實施創新教育勢在必行。而創新人才培養離不開對想象力的培養,沒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成為創新人才。實施和開展科普科幻教育,是培養青少年想象力、造就創新人才的重要一環

一、激發青少年好奇心 助力創新思維培養

對于青少年來說,科普科幻教育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還能使他們在知識的解構與想象中思考如何繼續發力,培養創新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講,科幻是一個民族想象力、創造力的縮影。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為科幻的發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劉慈欣在獲得“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的頒獎會上說:“人類之所以能夠超越地球上的其他物種,建立文明,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在大腦里創作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換句話說就是——想象力創造人類文明。”因此,從國家層面對于科幻的支持,飽含了對下一代想象力、創造力培養的重視。

曾經,我們沒有底氣探討科普科幻帶給國家怎樣的發展力量,也沒有信心去談我們是有想象力的民族。但當一個國家到了崛起和復興之時,科普科幻才能真正興起,才能產生像《三體》這樣氣魄宏大、將整個宇宙納入視野的作品。因此,只有厚植科普科幻的土壤,我們才能有底氣回應未來的發展訴求。

二、發揮平臺杠桿作用 撬動資源賦能青少年成長

如何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教育核心問題,加快創新教育發展?怎樣把增強創新第一動力和培養人才第一資源更好結合起來?

首先,協會推動科普科幻作家與教育結合,加強與中小學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青少年科學閱讀與寫作的推廣工作。目前主辦有“科普中國青年之星創作大賽”,活動為具有潛力的青年寫作者提供專業指導和經費資助。協會還主辦了9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在青少年科學教育和創作領域產生了良好影響。其次,搭建科普科幻教育發展陣地,為青少年群體提供輸出平臺。協會主辦的面向中小學生的期刊《科學故事會》在全國發行,并逐步形成面向中小學生的融媒體科學閱讀、寫作、培訓和活動的綜合平臺。最后,聯動多方資源,打造科普科幻教育品牌。自2018年起,協會已連續舉辦5屆全國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會,先后與南京、溫州、貴州、深圳等地聯合開展面向全國的主題大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聚焦難點痛點問題 做優做強科普科幻教育

AI技術的不斷發展,讓AI技術在教育場景中的使用隨處可見,也讓人感受到了“科幻已變為現實”的即視感。但就教育本質來看,AI之后還會出現怎樣的生活?后AI時代又需要怎樣的發展思路?科普科幻教育需要聚焦這些難點和痛點問題,加強頂層設計、規劃指導,提升規律總結和理論研究水平。

一是要系統總結和推廣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方面的有益經驗,迭代和整合現有資源,助力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科普科幻教育工作,為我國青少年科學閱讀和寫作提供專家資源和理論支撐;

二是要以點帶面,推動科普科幻教育服務體系的建立,使科普科幻教育在教育“雙減”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是要加強交流與合作,搭建共享交流平臺,引領和促進我國科普科幻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

來源: 中國科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