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一般于公歷11月22日-24日交節。在北方,小雪節氣后,天氣會進一步變冷,降雨開始變雪,由于地氣未寒,以小雪為主,地面很難有積雪,故此稱作“小雪”。在南方,冷空氣已經來勢洶洶,穿山越嶺呼嘯而來,霜降的清晨、凜冽的寒風,給大地準備了一場冬日已經到來的儀式。

小雪節氣的含義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時代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了解到的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對指導農耕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參考作用。

古人是以“四立法”劃分四季,立冬節氣以后就是冬季了,因此小雪是冬季的第二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240°時就進入小雪節氣了。

圖源:Pixabay

但是關于小雪節氣,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對其有誤解,認為到了小雪節氣的時候就會開始下小雪了,而到了大雪節氣就會下大雪了。也就是說把小雪節氣和氣候現象的下小雪劃上了等號,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小雪節氣的記載如下:“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意思是說到了這個節氣的時候,如果天上下雨了,但因為比較寒冷的原因,它就會凝結成為雪,但這個時候寒氣還不夠猛,因此所下的就是小雪,因而稱之為“小雪”。

實際上小雪節氣的意思和氣候上所說的形容雪的大小是有所不同的,小雪是反映降水與氣溫的節氣,它是寒潮和強冷空氣活動頻數較高的節氣。

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天氣會越來越冷、降水量漸增。但由于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寒未深且降水也不是太大,因此古人就用“小雪”來比喻這個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征。

在小雪節氣的時候也有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騰地降;三候閉塞成冬。”即到了小雪節氣以后,由于天氣寒冷降雨變成了降雪,自然也就難以看到彩虹了。而二候“天騰地降”體現的則是古人的陰陽觀念,也是古人對氣候和生命的一種認識。

之后的三候“閉塞成冬”則是說天氣進一步寒冷了,天地間的鳥獸不見了,而農民也開始躲在室內開始貓冬了。

小雪養生3不要

1、動靜結合,不要久坐

小雪時節,氣溫降低,戶外活動變少,室內停留時間較長,加之久坐不動,容易使人體新陳代謝減緩,血液循環較慢,從而引發身體不適。

此時,需加強運動來提高新陳代謝水平,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抗寒能力,預防季節性感冒。

圖源:Pixabay

2、食補不要過量

雖說冬季進補,來年打虎。但也要講究飲食合理,營養均衡,防止給身體造成負擔,從而引發病癥。

飲食要以“營養豐富而適量”為原則,肉類果蔬都需根據自身情況來攝取,不可暴飲暴食,種類單一,容易影響身體吸收代謝。

3、睡眠充足,不要熬夜

早睡可助陽氣,保持身體溫熱;晚起可養陰氣,等到日出勞作時,能夠躲避嚴寒,使其溫暖,從而平和陰陽。

充足的睡眠有益于還精補氣,健脾益胃,強筋健骨,熬夜則會損傷腎精,使身體免疫力下降。

尤其是老年人,可適當賴床,增加睡眠,等到太陽升起后再起床洗漱,鍛煉身體。

圖源:Pixabay

重點護住這4處“若要安逸,勤脫勤著”,小雪節氣要做到衣服酌情增減、隨增隨減,在溫暖的室內不要捂得太嚴,以溫暖不出汗為好,到溫度較低的地方要及時添加衣服,避免一冷一熱。

防腳寒:睡覺前泡個腳,可使下肢血管擴張、頭部相應缺血,能夠幫助睡眠。

防頭冷:頭部是所有陽經匯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風寒,所以一定要戴帽子。

護胸背:前胸和后背是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之所在,此處受寒,容易誘發冠心病。

護腰腹: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因此,冬日養生,要護好腎臟所在的腰腹。

圖源:Pixabay

供稿單位:重慶天極網絡有限公司

審核專家:李志高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